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百戏之首”:感恩传承一线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3-25

  

四海龙王贺寿

  6日,羊年元宵节后的第一天。阴冷飘雨的清晨,大地仿佛还没有做好开工的准备。但此时,位于泉州老城区通政巷24号的泉州木偶剧团大院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一场隆重的春季祭拜戏神仪式在此上演。祭神仪式分为三大环节,前后持续了1小时40分钟。

  在嘉礼馆内,许多观众慕名前来,围着八卦棚戏台,翘首以盼。上午10时许,随着一声器乐的敲响,几位身穿黑色服装的提线木偶艺师出现在舞台上。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并配合着娴熟的手上动作,通过一根根纤细的线绳,激活了一尊尊原本静态的木偶,依次呈现了《请神》《四海龙王贺寿》《辞神》等固定剧目。

  与其他行当一样,作为中国最早的戏剧艺术形式,“百戏之首”——木偶戏同样供奉有自己的神祇,即“相公爷”。相传,唐朝有位名叫雷海青的宫廷艺师,精通戏剧艺术,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却宁死不为叛乱者歌功颂德,因此被后人尊为戏剧之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泉州木偶戏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规制、剧目,以及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傀儡调”刚健粗犷,至今仍保存有300多个曲牌。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优秀实践名册。

  作为木偶戏的一部分,祭拜戏神仪式也留传至今。按照传统习俗,泉州木偶剧团每年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祭神仪式,分别在农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

  “千百年来,无数的艺术家为木偶戏献出了聪明才智、青春年华,但是都没有留下名字,这样一来,戏神就成了他们的总代表。”泉州木偶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景贤表示,祭拜戏神就是向先辈艺术家表示感恩之情,“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木偶艺术和我们这些表演者”。

  除了感恩,祭神仪式还具有形式上的强化传承之义。在祭拜时,剧团成员都要向神明宣誓:“我愿意为传承这项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泉州木偶剧团15名90后团员中的一分子,叶霖霖说:“对我来讲,从事提线木偶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种传承古老艺术的责任。”

  今年4月份,剧团同省艺研院合作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将正式开始运作,其中一项要务便是对传统剧目的抢救和对年轻一代演员的培训。作为我省最古老和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抢救”和“传承”是提线木偶要面对的“新常态”。

  “木偶戏是一门高深的技艺,要求艺师会说、会唱,还要会制作和操纵木偶,这就使得后继人才必需从小培养、长期积累,并能终生从业。年轻人一般要在艺校待上5年,再到剧团磨炼10年,才能学有所成。”王景贤认为,传承一直是木偶戏的根本所在,也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如果千年艺术在我们手上弄丢了,那我们是有罪的”。

  据了解,泉州木偶剧团现有70多名团员,包括50后、60后、70后和90后,其中50后、60后挑大梁,而90后是新生力量。今年6月,25名由泉州木偶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共同培养的新生即将毕业。“这批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些人将作为创作人才来培养,包括木偶制作、剧目创新等。”王景贤如是说。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