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陈三五娘传说”不管是在戏曲舞台上,还是在民间口口相传上,其传承都是比较完善的。
泉州的文艺工作者凭借陈三五娘故事改编的剧本、曲目进行表演,拿过许多奖项。譬如,1954年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带着《陈三五娘》和几个折子戏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汇演。在这次戏曲汇演中,《陈三五娘》得到了很多奖项,如剧本一等奖、演出奖、导演奖、鼓师奖、舞台美术奖,又有4位演员获得表演一等奖。在参加汇演的所有戏曲中,还没有哪一部戏能像《陈三五娘》一次得到这么多奖项的。
这部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是根据老艺人蔡尤本、许志仁的口述本整理的。1952年秋晋江市大梨园剧团演出。1953年4月又经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再次整理,由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演出。1955年和1959年两度晋京汇报演出。1956年12月,由文化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获奖戏曲剧目。1957年,《陈三五娘》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成为泉州的第一部电影。
梨园戏的《陈三五娘》戏文故事情节完整,包括元宵赏灯、林大托媒、陈三游街、陈三磨镜、陈三为奴,益春留伞、巧绣孤鸾、林大逼婚、五娘断约、夜奔泉州等情节。曾有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工作人员指出,潮州的《陈三五娘》其实是潮州从泉州移植的。潮州的《陈三五娘》早已失传,至1952年中南会演时,潮剧只整理演出过一个折戏《大难陈三》。华东汇演后,潮州潮剧团派名旦姚璇秋等三位演员,来泉州学习《陈三五娘》。省梨园戏剧团毫无保留地给予传授。她们回去以后,经移植以潮州方言声腔,排练演出8场同样的《陈三五娘》,以后还拍成电影。1995年出版的《潮剧志》有这样记载:“1955年由谢吟根据老艺人口述,参考梨园戏同名演出本,重新整理。”
陈三五娘同时也是一个扎根闽南乡土的独特文化现象,对于研究闽南民间艺术史有重要价值。在南音中,有40%是取材陈三五娘故事的,所以这两种古老文化的传承是紧密相连的。 (据本报、洛江新闻网综合整理 图/王图)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