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王兴斌:京津冀抱团取火 首都旅游圈区域大协作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7-08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已经商议了十余年,而写进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有3年之久,但实质性进展微弱。华北地区雾霾灾情与“大城市病”的严峻形势倒逼京津冀合作已到刻不容缓地步。建立“首都经济圈”将经历从松散型的协同发展走向紧密型的融合发展的过程,实现世界级别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大圈、旅游胜地。中国经济网小编特为大家选编一篇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关于推进首都旅游圈建设的文章,王兴斌认为,推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构建首都旅游圈,必须正视现有行政格局,更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针,以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订的京津冀一体化方案为蓝本,在拟议中的京津冀世界城市群格局基础上,以传统与现代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现有和筹划中的交通网络为骨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的原则,全域一盘棋、统筹谋划大旅游发展的总体蓝图。

  

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

  首都经济圈,旅游当先行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北京、天津和河北党政负责人座谈会,要求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标志着“首都经济圈”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首都旅游圈”也已倡导多年,京津冀三地都做过一些努力,北京推动了北方九省市旅游合作,天津倡导了环渤海城市旅游合作,河北推出了环京津休闲旅游经济带,但总体上依然“雷声大、雨点小”,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显得相当滞缓。究其原因,固然有旅游界自身的不给力,但更重要的是大环境的缺失。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市场驱动形成了产业结构分工协作的局面,区域经济水平也相对平衡,此间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人流涌动,为旅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京津冀三地工业化与城镇化呈阶梯水平。北京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0.8:22.3:76.9,常住人口城镇率为86.3%。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3:51.7:4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2%,常住人口城镇率约为70%。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2.0:52.7:35.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8%,常住人口城镇率约为60%。总体上北京已完成城镇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后期。河北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期。

  本来,区域间经济社会的阶梯式水平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由于历史形成的行政藩篱与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北京作为首都行政色彩浓厚,京津冀各忙各的,埋头构建各自“大而全”的经济体系,一味追求各自的GDP,至今未能实现三地产业合理分工。京津两市虽交通“同城”,但经济并未“化”为一体。京津对河北的经济辐射效应未能得以发挥,反而形成“虹吸”现象,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三地经济水平悬殊,形成近在咫尺的城乡式的市、省“二元结构”。河北面积是京津的十倍,人口相当于京津的两倍多,但经济总产值却比京津低1/5。

  欧盟一体化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经验证朋,区域一体化是“皮”,旅游一体化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中央把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列为国家战略,区域旅游合作迎来从未有过的历史性机遇,理应乘势而上、强力推进,并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发挥独有的先导作用。

  旅游业应该而且能够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协作、配置优化,实现一体化的先导产业。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异地体验,跨区域、跨边境、跨国界之“旅”是“游”的内在要求,区域旅游协作符合旅游内生的发展需求。旅游的协作互利性大于博弈性,阻力小而动力大,成本低而效益高。

  首都旅游圈的形成必将加速并扩大国内外游客在三地之间的流动,推动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多个服务业的流转与繁荣,将有力地推动三地中小城镇、特别是河北城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转移,在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的同时加速中小城镇与现代农村建设,产生助力京津冀城市群发育、强盛的正能量。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建设京津冀等世界级城市群目标中,构建首都旅游圈是其中不可少的一环,而且在首都经济圈发育中担当起打先锋的功能。首都经济圈建设事关全国城市群发展大局,可以说是全国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平津”战役,更是全国区域旅游一体化中的一大战役。堪称“老大难”的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破题了,其示范力量不言而喻。

  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大纽约的经济繁荣及其旅游兴旺的经验表明,以首都或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特大城市群,可以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疏解核心区的产业与人口密集度,挖掘周边腹地的资源,实现大区域的资源共享、产业分工、环境治理、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以北京为中心、天津为副中心、环京津城市群为支点,首都旅游圈将经历从松散型的协同发展走向紧密型的融合发展,同心协力、不懈拼搏,最终建成足与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媲美的世界级城乡一体化的旅游区。

  区域大协作,市场为导向

  区域旅游一体化本质上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与秩序,实现旅游资本、信息、企业、服务、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等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在旅游市场诸要素中,客源市场是主导要素,其规模、流向和需求特点决定其他市场要的配置。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体现在客源市场对其他旅游市场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旅游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内外的客源市场能自由、通畅、便捷地多向流通,实现市场共享。这一点欧盟可以说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典范。去过欧盟旅游的人都知道,只要拿到欧根协定某一成员国的签证,手持欧元就可以畅游其他成员国,更不用说欧盟成员国的国民可以在其他成员国无障碍地自由行了。

  推进首都旅游圈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共同扩大客源市场规模。京津冀作为目的地其客源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京津冀常住居民(包括国内外的各类常驻人士),是首都旅游圈的主体市场;二是全国各地来京津冀的各类休闲、事务和其他游客,是首都旅游圈的基础市场,2012年这两类国内游客共5.75亿人次;三是从境外来京津冀的观光、事务游客,2012年三地接待总量为681.4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是传统的稳定的中华市场,外国游客是决定首都旅游圈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关链性市场。

  在入境客源市场方面,京津冀具有很高的重合度。港澳台都是京津冀重要的客源市场。在外国游客中,北京的前5位客源国是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英国。天津的前5位客源国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马来西亚。河北前5位客源国是美国、韩国、日本、德国、英国。三地的外国客源市场具有相当的互流性。2012年天津入境游客中有57%的去北京,河北入境游客中有81%的境外游客进北京,津、冀是北京入境游客的主要流转目的地,但北京的入境游客中很少去津、冀。京津冀的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具有客观的市场基础与相当的市场潜力。

  从长远看,三地的旅行社组建出入境旅游协作体或共同体,在市场营销、线路串通、导游共用、团队组合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共同做大、做好出入境旅游市场,这在当前入境旅游市场进入爬坡克坚时期,尤其需要京津冀抱团取火。

  全域一盘棋,共筑大格局

  陆、空、海一体的交通网络是部署旅游格局的骨架。现有的高速公路、高鉄、空港和海港,以及将从京、津城区向河北周边城镇延伸的地铁,形成以北京为轴心的放射型与环圆型结合的陆、空、海交通运输网络,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客流基础。

  京津冀城市群体系布局是旅游城乡布局的基点。国家层面对北京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对天津的定位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区域旅游城市建设在强化“同城化”的同时要避免“同质化”,在实现一体化过程中要突出个性化,塑造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做到“邻而不壑”、“和而不同”,实现资源共用、产品互补、信息共享、客源互流。各邻近旅游城市之间都要构建区域信息一体、交通对接的游客集散中心和通道。

  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大戏

  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大戏”,才能游客来“听好戏”。如果总是由政府唱“主角”,企业当“配角”,甚至政府唱“独脚戏”,政府越位、企业缺位,必然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建设首都旅游圈要启动政府推力与市场活力的双轮驱动,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驾马车拉动的生机蓬勃局面。

  从旅游一体化的角度,笔者认为应从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两个层次设计体制机制。纵向协调应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由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委出面,主要是决策性的协调,如总体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如境外人士的出入境管理)出台、事关全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三方自身难以协调的问题等。建议在国家发改委内设置非常设性的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协调决策机构,由国家旅游局承办具体事宜。

  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任务是同心协力搭建京津冀旅游合作的“戏台”:

  负责顶层设计,编制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三地旅游功能定位、发展布局、产品分工与交通信息对接等重大问题;

  协调京津冀旅游公共服务建建设,如三地共享的旅游信息平台、集散中心;构建城际旅游交通合作体系,协调省际、城际间的汽车便捷通道与汽车营地建设等;共建市场机制,为旅游企业跨区域的经营扫除政策性障碍,鼓励企业合作经营、收购兼并以及各种方式的联盟和合作;开展统一的宣传推广,提供涵盖三地的旅游网站、导览指南,以统一的主题品牌、旅游形象共同对外宣传推介;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标准与优惠待遇;构建京津冀旅游公共服务网,建立三地统一的市场监管、投诉受理和旅游安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积极争取有利于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争取北京免签过境游客72小时停留突破北京市域的范围,使这一政策惠及津冀;天津邮轮上的境外游客活动也可延伸到京冀地区等,使天津的邮轮母港功能扩展到京冀。

  区域旅游合作中自上而下的第一推动力往往来自政府,但合作能否持续、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及事业单位能否主动跟进、自主行动,凭借政府搭的“戏台”大展身手唱好“大戏”。

  建议由三地的旅游协会及其各个分会出面协调旅游企业间的经营协作,如设计对接的旅游线路,开设跨区域的旅游专线班车等;旅行社、酒店、客运公司、景区、度假村、乡村旅游地等经营性单位之间的合作由各有关方按市场规则自主决定、签订契约;为三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价格优惠的套票、联票,或推出三地通用的景区年票、旅游一卡通等。三地的旅游院校、咨询规划单位、影视媒体等中介服务机构组建旅游研究与咨询机构联盟,自主开展旅游人才的交流、就业、培训、教育与规划咨询等方面的合作。

  在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的同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探索政府部门与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积极探索某些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创新。如旅游公共客运、旅游专线交通、城市观光车、咨询服务机构等,可借鉴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和城市观光车的经验,由政府提供场地、制订规则和搭建平台,由企业按市场规则运行。跨区域性的旅游信息、规划与咨询服务采取公开招标,委托企事业单位承担。在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方面,由政府制定规则与标准,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与运行。在区域营销合作方面,政府主推京津冀总体旅游形象,企业促销旅游服务产品。京津冀一体化的旅游宣传、市场营销平台也可由政府与协会、企业共同推进。许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行,可视不同情况试行公办民助、公助民办、公民合办,或事业建制、企业运作等体制机制等。

  京津冀旅游经济中的官办色彩比较浓重,民营旅游经济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活跃。京津冀地区少有上海“春秋”、“携程”、广东“长隆”、“广之旅”、浙江“开元”这样的非国有旅游集团,央企与地方国企旅游集团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的经营更多地受制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为地方GDP增长服务。民营、外资与股份制企业集团的经营法则是以市场竞争与扩张需求为导向,不受或少受地方政府的政绩诉求束缚,具有开拓跨区域经营的内在动力,应在推进区域协作与一体化中更多地放手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之,在推进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中,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辩证关系,建立政府联动、企业主动、民间促动的良好机制,是逐步实现地域无障碍、交通无障碍、信息无障碍、经营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执业无障碍、质检无障碍、对中外游客一视同仁的一体化旅游目的地与客源产出地。当然,这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即求,更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期待在中央部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旅游界能闻鸡起舞、赶在头里。

  (作者:王兴斌,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