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名相曾公亮 ——世界军火家的启蒙之师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6-06

  

曾氏大宗祠十分气派

曾氏大宗祠十分气派

  

泉州名相曾公亮

大厅内金碧辉煌,高悬众多金字匾额.

  

宗祠外观古朴而有闽南味

宗祠外观古朴而有闽南味

  

龙柱上的雕龙栩栩如生

龙柱上的雕龙栩栩如生

  

《武经总要》中有大量火器的配图。左为火车,右为单梢炮。(百度供图)

 

  

泉州名相曾公亮

《武经总要》中有大量火器的配图。左为火车,右为单梢炮。(百度供图)

  本报记者 吴拿云/文 戴涵琦/图(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这是举世公认的。但你知道吗,西方人最早正是透过一部由泉州人编写的军事专著《武经总要》,才得以了解学习到中国的火药配方以及火药武器的制法的。

  《武经总要》属综合性百科兵书,成书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时任天章阁待制的曾公亮(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主编而成。该书四十卷,分前、后集,论述军事组织、制度、教练、行军、营阵、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等,其中武器部分记载了火药的制备,这使得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火药制备的书籍。欧洲开始记载制造火药的配方是在1327年,与《武经总要》问世时间相距近300年。可以说,曾公亮是世界军火家的启蒙之师。

  龙头山上构建家庙

  古代泉州城地势朝海的方向渐次降低,但在西南处,却有一山突兀而起,迤逦西去。这座山就是昇文山(今唤龙头山),它曾是古城内的最高点。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在这城内的最高点处,诞生了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物—曾公亮,此人在后来从政之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泉州历史上第一位入阁拜相之人,也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

  “曾公亮从小生活、成长于龙头山,所以他对龙头山有很深的感情,”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子谅先生说,“拜相后,曾公亮曾在龙头山建造曾氏家庙,并且在西街三朝铺盖府第,这府第被我们曾氏称为‘铁炉厨’,不过这幢大厝已不复存在,而曾氏家庙后来也改称曾氏大宗祠。”我们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上也有看到关于曾公亮故居的记载:“鲁国公曾公亮宅在三朝铺,有孙从龙状元坊。”

  在今天的龙头山一带,我们见到了气势非凡的曾氏大宗祠。这是一座按闽南古建筑传统规制打造的宗祠建筑,作五间丁、上下落、双榉头、双护厝设计。大门按相级开三通门,东西护厝作“塌寿”处理;门路竖双对龙柱(翻天、覆地各一对),顶落厅口竖龙凤柱各一对,加上大门前台阶的踏步龙垛,正好合为“九龙”。再看三大门门顶、石花窗顶和相向垛上,雕有龙山曾氏历史故事一组,有“挥师入闽”、“龙山开基”、“一门四相”等,值得一提的是,门路两边的相向垛还分别雕刻有宋仁宗、孝宗赐予曾氏先祖的诗文。厅口的金字匾额如“鲁国公”、“楚国公”、“大司徒”、“大司空”、“兵马都总管”、“枢密院使”等,高悬于空,目不暇接,曾氏先祖耀世之迹,不言而喻。

  不过,据大宗祠的管理人员称,旧祖祠早废,这座曾氏大宗祠是2001年才兴建,2005年完工。所幸,大宗祠内还是保留下了数件古建筑构件,如西大门前的枕形石鼓、护厝头壁窗的一对青石“雌虎窗”、东西护厝的过亭立柱等,堪足惹人回味。

  政治与文学上都有建树

  据介绍,曾氏“宗圣”曾参(即曾子)是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16岁拜孔子为师,得其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整个中国达2000多年。他的著述有《大学》、《孝经》、《曾子》等儒家经典。后世将其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是曾延世,他在唐光启年间(885年—887年)率族人入闽,于光启二年定居在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现今龙山派曾氏的住宅大门上,常见一匾,上书“龙山衍派”、“鲁国传芳”、“武城传芳”等,以志不忘其祖。

  在曾氏大宗祠大厅内,我们发现这里置设着奉祀曾氏祖宗的神龛三座,中龛为“延世堂”,左龛名曰“三省堂”,右龛则为“龙山堂”。“三省堂”内供奉之人为公亮公、孝宽公,这位“公亮公”即为曾公亮,他是龙山衍派九世祖。

  福师大历史系教授陈培坤表示,曾公亮不仅是北宋中叶政治舞台上一位较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北宋文坛上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其见于记载的著作有《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黄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40卷等。除此之外,他还参与了《新唐书》的编撰工作。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这是曾公亮所写的古诗《宿甘露寺僧舍》。诗文构思独特,猛然接目,真有石破天惊之感,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气魄非凡、“开闸引流”的巨人形象。诗之情,胸中意。曾公亮在其政治生涯中的“开闸引流”之举,其实在此诗中早可见端倪。

  怀抱“富国利民”之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清根认为,曾公亮是一位有着“富国利民”思想的北宋宰相,其中最闪光的部分,是他十分强调改革惩弊,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力荐改革派理论大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辅助神宗改革。另外一方面,曾公亮讲科学,重技术,在《武经总要》中汇聚前人智慧,对军事和与军事有关的广泛领域内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同时整饬边防,倾力于国防建设。

  “曾公亮,字明仲,晋江人。进士甲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名臣》中的记载,简明扼要。进士出身,在古代朝廷三品以上高官中,只能算是“标配”。其实曾公亮的父亲曾会,就是龙山曾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但在政治建树上,曾公亮对比其父,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黄洁琼称,曾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政绩卓著。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知县时,曾公亮发动民工修渠立闸,引鉴湖水入曹娥江,使周围百姓广受其利。知郑州时,曾公亮缉盗治恶,以致盗匪悉窜他境,郑州人夜户不闭,所以时人称曾公亮为“曾开门”。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朝廷任职,曾公亮都时刻以百姓利益为重,宋人对他评价很高。而曾公亮在政治中的“开闸引流”,最主要还表现于他后期对于人才提拔的重视,在他大力推举的人才当中,最出名的当然就是日后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了。

  《武经总要》成军事经典

  在曾公亮所处的年代,北宋已开始走向衰败,他很想扭转这一局面,因而毕生都以富国强兵为奋斗目标。《武经总要》是曾公亮、丁度等人在宋仁宗当朝之时奉敕修撰的一部兵书。此书分前后两集,“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

  “球重五斤,用硫黄一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长一丈二尺,重半斤,为弦子。更以故纸一十二两半,麻皮十两,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捣合涂缚于外。若其气熏人,则口鼻血出。二物并以炮放之,害攻城者。”这是我们在查阅《武经总要》时,看到的关于“毒药烟球”的制法,内容非常详尽。实际上,《武经总要》详细记载的火药配方有3种:火炮火药方、毒药烟球火药方和蒺藜火球火药方。《武经总要》中一共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的轻便的“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我们还发现,《武经总要》前集20卷内容非常实用,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都有分章介绍,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至今仍能具体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后集20卷则辑录历代用兵故事,论述阴阳占候(气象预测),使得大量的中国古代军史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虽然《武经总要》中所记载的火药火器还是初级的,但是中国人首先成功地发明并使用火药,因而最早解决了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武经总要》为中国和世界的火器发展史和军事技术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成为世界上许多研究兵器的史学家的珍贵资料。曾公亮也被诸多史学家们推崇为“世界军火家的启蒙之师”。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更是大赞《武经总要》为“巨著”,认为“火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大致时间为五至六世纪……”李约瑟还尊曾公亮为“现代武器的鼻祖”。

  富国强兵之路的求索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经总要》内还记载着中国的边防地理资料。《武经总要》载,北宋朝廷“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于广南(即广东),“治鱼入海战舰”,“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州”。据陈培坤先生介绍,“九乳螺州”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岛,这表明当时的北宋朝廷已把西沙群岛置于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因而派出海军到该处巡逻。《武经总要》的记载能充分说明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祖国在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时,提供着无可争辩的历史证据。

  在政治上支持变法,在经济上力促改革,在军事上推动革新,曾公亮一生中做了许多对国家有益的尝试。晚年时,他将其富国强兵的夙愿寄托于王安石身上,多次在神宗面前推荐王安石,为推动北宋的“熙宁变法”竭尽全力。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宣告失利,但富国强兵之梦,却从未在中华大地沉沦。

  而今,中华民族再度踏上富国强兵之路,中国古代富国强兵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刻也愈发显示出了它的珍贵与重要。

来源:泉州晚报(泉州)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