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一个四代人睡过的“乌篮” 一段温馨的家族记忆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4-30

  每一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点老物件,奶奶陪嫁的老旗袍、父亲的锄头、上世纪的老时钟……现在,房子更新比较快,这些承载着家庭记忆的“传家宝”去留成了大问题。不少市民搬家的时候把它们当成废旧物品给处理了,岂不知,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老物件其实都是“宝”。这不,家住晋江金井镇金井村的谢先生最近在搬家时就找到了他儿时甚至是家里4代人睡过的“乌篮”,而且准备把它捐献给金井镇的党建教育馆。

  

家里4代人睡过的“乌篮”

四代人睡过的“乌篮”

  其实,在早三四十年前,晋江很多人家里大都有一个用竹条编成的“乌篮”。把婴儿放在“乌篮”里,然后再往“乌篮”里放入棉被,拉上小蚊帐,孩子在里面就能睡得安稳。要是孩子偶有哼哼唧唧的时候,大人们只要轻轻推动一下“乌篮”,它就会在地板上左右摆动,孩子便又会甜甜睡去。然而,时过境迁,现在想要再找到一个完好的“乌篮”,却已是件困难的事情了。

  “这个‘乌篮’是前两天搬家时在杂物间的角落里发现的,是清末流传到现在的,还保存得非常完整,如果有孩子要用还是可以的。”指着地板上的那个老“乌篮”,谢先生开心地说,母亲告诉他,他小时候就是在里面慢慢成长起来的。而且除了他之外,他的父亲、祖父和太祖父共4代人都睡过这个“乌篮”。

  记者了解到,这个闽南传统的老式“乌篮”,不像北方的摇篮那样,放在炕上或者吊在梁上,它们都是做成一个木底架,放在地板上摇晃的老式摇篮。

  “乌篮”的底座都是用杉木制成的,两头是倒井字形的结构,将两头倒井字形结构的木架连接,做成上宽下窄,底板是块弧状板的摇篮架子。最底下接近地面的那两块木头,劈成弧形的锅底状,以便放在地上可以左右摆动。“乌篮”的上部分是用竹条编制而成的婴儿床,像个小船形状。

  今年30多岁的谢先生说,在他的记忆里,凡是他现在这个年纪的孩子,大都是在这种“乌篮”里长大的,不像现在的摇篮那么大那么多功能。

  虽然这个“乌篮”承载着谢先生很多的记忆,但由于搬到新家,家里又没有什么小孩子,这个“乌篮”也就成了占地方的东西。“听说最近镇里在建设福建省首个镇级党建教育馆,我跟家里商量后,打算把它捐赠出去,这样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以后想要看也可以随时过去。”谢先生说,自己的提议得到了家里的支持。(记者 蔡培仁 村居通讯员 谢清源 文图)

来源:晋江经济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