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内容

文化附加值能成为产品 创意应追着生活跑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4-09

  原标题:文化创意产业应追着生活“跑”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涉及影视剧、互动娱乐、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园区经营管理、文创企业孵化等各种所有制参与其中的“产业大盘”,更多市民进入了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领域

  正在K11购物中心举行的“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大展”,到昨天正好开展“满月”。尽管百元门票的“门槛”不低,但开展1个月,还是有超过8万人“围观莫奈”。到商场看大师真迹,在老厂区办铁皮玩具收藏展,或者在博物馆学着制作铁艺、陶器……文化创意的消费基因,正悄然植入进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今天,201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推进会议将举行。作为全国最早试水文创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涉及影视剧、互动娱乐、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园区经营管理、文创企业孵化等各种所有制参与其中的“产业大盘”。

  谈及今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应该让文创产业更多地融入生活,让更多的百姓进入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领域。

  文化附加值能成为产品

  “创意很早就有,比如你的杯子上画个花纹,我的杯子上没有,那你的杯子很可能就会卖得比我的好。”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认为,创意加上了“产业”二字,解读就会不同,说“产业”就必须强调消费,“追求文化附加值的消费形成了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形成的精神诉求。按照世界创意产业组织的标准,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城市和区域,最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而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并且有了超过10年的创意产业发展积累。2012年,上海发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一批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园区和企业发展迅速。而随着上海“设计之都”战略的深入推进,上海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何增强认为,上海的文创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正是得益有渠道实现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增值过程,以及创意、技术和资本三者的高度融合。有了好点子,加上技术手段的支持,在商品消费日趋同质化时代,创意将成为撬动消费的支点。

  眼下,上海的不少传统博物馆开始着手开发曾经静态的文化资源,而上海的一些高档购物中心也开始将文化创意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何增强说:“在商业消费中感受文化底蕴,创意不仅有了独特的价值,还会产生独特的产业贡献。”

  消费和文化基因相互融合

  城市每天在“长大”,创意产业也应该沿着城市版图延伸,追着居民“跑”,融入市民的生活消费之中。“只有扩大消费群体,才能让文创产品走出小众消费的概念。”眼下,20万平方米的宝山乐居汇生活创意中心,已经将产业触角伸向新兴生活区。中心的设计者说,消费是激励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留住人才的决定因素。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胜洋说,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承担着“产业”功能,而且必须同时担负起营造培育整个城市创新精神氛围的任务。文创产业可以看做是城市文化的“基础设施”。他说,融入生活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汪胜洋认为,要真正将创意变成产业,其核心是优秀的产品载体。很多创意项目之所以没有得到市场的接受,是因为它的呈现或载体并不吸引人。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