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第六届厦门文博会 > 内容

泉州古城核心区保护完好 国宝在现代都市中发光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9-18

■开篇语

    本月27日,代表中国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将在韩国举办的“第5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与此前已评定的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一起接受三国文化部长的正式授牌。

    厚重的文化底蕴,活态的文化遗产,宽博的海外交流,多元的群众文化——这是泉州脱颖而出的关键。当然,其他入围城市也自有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的历史与文化,其保护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广一些,同样入围的韩国、日本“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以及从1985年即开始评选至今的“欧洲文化之都”,都是我们“攻玉”绝好的“他山之石”。

    今日起,早报推出“文化之都·全球通鉴”系列报道,放眼全球,分别从中国、亚洲(东亚)、世界三个维度,比较泉州与其他文化之都(包括入围城市)的各自优势,展示其先进经验。

    在第一阶段“中国篇”(分上中下三期)里,我们将看到泉州与其他九个入围城市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比较。走出泉州看泉州,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泉州这座城市,珍惜其可贵之处,明了未来的提升方向

    

 

    

 

 

   泉州古城核心区保护较为完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一大幸运,与国内一些古城的遭遇相比,更加难能可贵。

西安、咸阳、苏州、杭州、武汉、青岛、济宁、黄山、桂林,这是一串令人目眩的名字。就拿济宁来说,或许有些人还不是很熟悉,但说到它下属的一个县级市——曲阜,则绝大多数人都不免要肃然起敬了。能够在一次高规格的权威评选中从这九座名城的“包围”中脱颖而出,泉州,绝对值得骄傲。

今天,我们将带领大家去各个城市“寻宝”——了解其以国家级文保单位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入围城市在保护“国宝”方面的先进做法。

可以说,在十座入围城市中,泉州的“国宝”不是最多的,但我们的“国宝”特色鲜明,而我们在保护“国宝”方面的努力尤为突出,成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和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今年)实至名归。

 

    □泉州网-东南早报 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文 王柏峰/图

    泉州 保护更新相得益彰 多元文化展示古城魅力

    古老多元物质文化遗产富集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也是唐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性大都市、“东方第一大港”,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

    泉州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9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也是文化部公布的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类、古墓葬等类型,时间跨度从商周时期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泉州的面貌逐渐变化着,但众多古代文明史迹不仅存留,而且古城核心地带仍然古意盎然。

    保护中更新点线面结合

    其实,早在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泉州就编制《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随后编制控制性详规。规划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保护中更新。

    泉州通过四方面,点、线、面结合,以重点文物古迹为核心,组成一个最能反映古城风貌和传统特色的保护体系:

    保护“一线三片”。“一线”为中山路,“三片”即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天后宫、文庙所在区域,每片均带一条老街巷。“一线三片”保护范围及其四邻,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对建筑高度、体量、形式作出技术限制。1998年,对中山路实施“洗脸式”与“镶牙式”结合的保护整治——这一做法,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保护文物古迹。凡是文物古迹,无论地上地下,皆予保护。一些未被界定为文物,但有存古价值,也都得到重视与妥善保护。

    保护城市水系。五代罗城壕和宋元时期的八卦沟,是古城“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7年起,泉州采取保护、整修和利用相结合的办法,规划保护环城河范围内水道水面。这一工程被授予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迪拜奖。

    保护“两江四山”。泉州古城,有晋江、洛阳江环绕,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紫帽山拱卫。为维护古城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泉州对“两江四山”采取保护,取缔开山毁林,实行封山育林,杜绝污染水体。在此基础上,划定半径50公里的历史文化影响圈,作为保护规划范围,使古城风貌保护有一个更广阔的烘托空间。

    新旧协调延续历史文脉

    除了保护,泉州老城区也在更新,比如涂门街、东街等街巷的拓宽改造。有别于原汁原味保存历史风貌,老城区的更新追求的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城市风格的统一协调。

    更新改造中,老城区新建地段规划设计时,根据侨乡泉州盛产花岗岩、红砖、民间建筑暖色调强烈的特色,强调各类建筑突出“红”字。

    泉州民居筒瓦坡顶、龙脊燕尾、砖壁粉墙的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为了突出地方建筑风格,保护特色,泉州的各条街道在设计上广泛采用本地古建筑及近代建筑的形式和惯用的细部处理手法。比如涂门街、新门街皆做骑楼,北门街则采用阁楼式建筑。

    此外,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把握建筑尺度特点。组成泉州古城城市空间的要素,诸如民房、街巷、河沟、道路,大都采用小尺度、小比例、小体量处理,和谐而宜人。变“成片改造”为“一层皮”改造,大街拓展,小巷保存。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艾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