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泉州多种宗教汇总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印度教

  八、九世纪之间,印度哲学家商羯罗改革古婆罗门教,称印度教,于九世纪正式形成,十三世纪在全印度流行,又称新婆罗门教。教徒崇拜创造之神婆罗瑟摩(大梵天)、毁灭之神湿婆(大自在天)和保护之身毗湿奴(遍入天)三大主神。南宋时期,印度人开始把印度教传入泉州。元末总诸蕃互市的西域人那兀纳在泉州城南建了一座备极华丽的“蕃佛寺”。后来那兀纳叛乱,被元将陈永定擒捉,侨居在泉州的蕃商、色目人受到排斥冲击,蕃佛寺也遭到破坏。

  虽然历史流逝了六百年,但在泉州已经发现了三百多方印度教寺的石刻,包括祭坛遗址、神祗造像以及石柱、兽面柱头、人面狮身柱础、门楣、门框、基座、雀替、转角等等建筑构件,大多是用比花岗岩还要刚硬的辉绿岩凿刻而成,图案造型富有浓郁的异国风格。在单体石雕中,比较突出的是一尊高1.15米的毗湿奴立身造像,他头戴锥形权力冠,低眉垂脸,上身赤膊,长有四手,前面左手拄一支拄杖,持莲花的右手从肘弯处被砸断;后两手抬起,一手捧轮宝,一手持法螺,造型浑朴,是唯一的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像。其它大多是龛形浮雕和平面浮雕。有一龛浮雕是湿婆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手合禅,右傍须弥台上有一根林加(生殖器崇拜象征物);一龛浮雕中间是林加,两旁各有一位神祗;一龛是湿婆在凶魔身上跳毁灭舞;一龛是四手湿婆趺坐在莲座上。此外还有白象为保护林加同蜘蛛争斗,母牛舔吮林加等故事浮雕。在晋江池店发现的一方浮雕,上刻湿婆作大王坐,一足踏在横躺着的凶魔身上,凶魔胸腹上还插着湿婆的仵杖;两旁则是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婆婆娣和她降魔化身的多尔迦(或称迦利),这方浮雕是生和死,破坏和创造的象征。还有一方石龛,刻着一只侧身屈坐的长尾猴,他正是印度伟大史诗《罗摩衍那》中大颌神猴哈奴曼,为帮助罗摩太子战胜魔王,从楞伽岛(今斯里兰卡)救出悉达公主,是印度人民十分喜爱的正义智勇的神格化动物。有人认为它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儿,从而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明代重修泉州开元寺,将印度教寺的二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移来作为大雄宝殿后檐的立柱,柱上有满月形画面的印度教神话故事浮雕十二幅:1.毗湿奴化身神人克里希那(又名黑天)拉倒魔树救出财神俱毗罗的两个儿子;2.毗湿奴化作十臂人狮撕裂凶魔肚脏;3.克里希那在树上吹笛,七位浴女央求他还给衣服;4.克里希那和迦楼罗角力,四手扯成?―(佛标)字,两人胯下各有一支林加;5.湿婆披散着象征新月和恒河的长发,站立在莲花座上;6.毗湿奴趺坐莲花座上,女神拉克希米和布弥侍立两旁;7.毗湿奴骑乘金翅鸟,金翅鸟从哪里飞起,哪里就成为圣地;8.象鳄相斗;9.克里希亚那战胜九头蛇王伽里亚,吹笛跳舞;10.鹿教猴子;11,12.花卉凤鸟。开元寺大雄宝殿前面的月台束腰部位还嵌着七十二方狮子和毗湿奴化身的狮身人面浮雕,一个个卷鬃披?,顾盼回首,奔走腾跃,姿态生动,也是明朝修寺时从毁圮的印度教寺庙移来的。所有这些石刻浮雕,艺术手法神奇夸张,雕刻造型精致优美,每一幅画面,每一种形象,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并说明了中印两个伟大文明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交往的久远历史。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