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旅游局:促进泉州旅游与文化融合的调研报告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20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交相辉映,素有“海峡西岸名城,多元文化宝库”之称,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积淀深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市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福建省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努力使泉州成为海峡西岸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已成为泉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市逐步将之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设想和方案落到实处,效果显著。

  (一)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保障

  去年8月召开的泉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泉州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强调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今年3月拟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征求意见,未来将成为泉州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将文化旅游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要龙头的指导性文件。

  (二)文化旅游品牌发展

  清源山景区人文资源丰富,多种宗教兼容并蓄。去年10月29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5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正式授予我市清源山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清源山景区成为泉州市首个、福建省第6个国家5A级景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清源山主景区,把九日山、桃花山、灵山圣墓、南少林寺、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西湖公园及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等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丰富环清源山旅游圈的文化内涵,实现清源山品牌化和规模化。

  打造古韵泉州多元文化旅游区。按照“中国文化名城、世界宗教圣地”的目标,把泉州古城作为一个统一的旅游景区来规划,大力开发现代都市体验游产品。按照古城历史和文化脉络,将城市建筑和人文景观进行功能区划分,以中山路为轴线,按照不同历史朝代打造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即:以开元寺、西街、旧馆驿等古街坊为主体,打造具有唐朝韵味的特色街区;以府文庙、关岳庙、清净寺和后城旅游文化街为主体,打造具有明清特色、融儒、道、回文化于一体的特色街区;以天后宫、德胜门、李贽故居、聚宝街为主体,打造具有宋元特色、融海外交通文明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全方位构建古城旅游区。

  (二)文化旅游项目带动

  1.在建文化旅游项目有序推进

  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紧建设和改善主要文化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动旅游景区的达标升级工作。2013年,纳入省“旅游六大工程”的5个文化旅游创新工程项目(安溪海峡茶博园、安溪妈祖文化经贸园、惠安聚龙运动公园、德化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一期)、安溪紫云山风景区),年度计划投资6.6亿元,1-3月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2.88%。此外,泉州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已于去年9月开园。南安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去年已完工。领show天地文化创艺乐园今年将参照3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和改善街区配套设施,目前在加紧游客中心、公共导视系统、特殊人群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2.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扎实开展

  在我市众多旅游项目中,文化旅游项目已逐渐成为项目投资建设的重点。在发展策略上,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大投入推动大跨越。今年我局精心筛选、储备31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总投资额为157.67亿元,内容涵盖休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宗教朝觐、文化创意等文化旅游项目。

  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在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2.5亿元,拟用五年时间,发展成为集陶瓷创意系列产业、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平台、购物、休闲、商贸、陶瓷文化旅游体验和高端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

  (三)加强宣传推介

  1.节庆平台宣传“文化泉州”。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积极打造和宣传推介“文化泉州”旅游品牌。我局举办旅游文化美食节,并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办好“闹元宵·闽南文化周”、鲤城区花灯节、晋江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南安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和凤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活动、惠安中国雕刻艺术节、永春雪山映山红文化旅游节、安溪茶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十几场次,充分利用节庆平台大力弘扬泉州传统文化,积极宣传推介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深化民间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旅游线路编排中推广南音、木偶、南少林武术、惠女风情等泉州特色文化常态化表演。

  2.借助媒体宣传“文化泉州”。积极邀请央视、旅游卫视、北京卫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上海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台湾中视等电视节目组来泉采风,拍摄泉州多元的文化旅游专题片和专题节目,例如通过举办研讨会,编排节目“蟳埔女服饰”参演中央四套民间文化展示活动;借助《中国旅游报》、新浪网、携程网、乐途网等知名报刊、网站以及泉州本地媒体、市旅游局的专业网站和官方微博,发布城市宣传软文和图片广告,制作《泉州旅游交通图》、《泉州旅游指南》、《漫画泉州》和《千年古港——泉州》手绘明信片等旅游宣传资料,投放在车站、机场、码头、酒店等游客集散中心,多元化、全方位推进泉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传播。

  3.泉台合作展示“文化泉州”。充分利用泉台“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优势,大力推动泉台文化旅游,重点培育发展“郑成功史迹游”、“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庆旅游”、“博物馆启智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将泉台文化旅游打造成为福建省“海峡旅游”品牌的一大亮点。去年3月,借台南举办郑成功开台35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我市在台南举行泉州-台南“郑成功史迹”双向旅游文化合作推介会暨签约仪式,签订了《“郑成功史迹双向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就两地旅游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宣传推介郑成功文化、加强往来、互送客源、互惠互利达成协议;期间还在台中举办了闽南特色庙会泉州风味小吃展、旅游风光图片展,向台湾同胞展示泉州的美食文化和景观文化。

  4.专业展会推介“文化泉州”。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专题展会;借助泉州举办闽南文化节、赴台经贸文化交流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泉州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当前全国、全省先进城市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仍然尚未理顺。文化旅游业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依靠旅游行政部门的力量难以协调管理。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未能进行有效融合,无法形成极具吸引力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严重束缚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不足。泉州缺少知名文化产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规模文化产业,很多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没有进行产业化开发,无法投入市场,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宣传促销力度也不够,影响力没有凸显。

  (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缺乏先进的市场模式。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文化价值挖掘得不够深,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品位不高。部分历史文物资源曲高和寡,旅游开发难度大;文物古迹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存在分布散落、空间环境之间路线的规划长期被忽略、导致现代城市景象和古迹景观交错的缺陷等问题;文化演出作品不能满足来泉游客的文化需求,高起点打造独具泉州特色的文化精品或主题文艺大餐方面有待加强。

  (四)文化旅游产品缺乏高水平策划包装。泉州有厚重和多元的文化资源,但缺乏立体展示地域特色、反映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水平创意项目,缺乏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出来的给人深刻印象和震撼的创意性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目前传统技艺多以收藏手工品为主,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对普通民众来说,很难通过工艺品欣赏到背后的精妙设计和精湛工艺,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不易被参观者领会。

  (五)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管理、善策划、会经营的综合性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政府牵头,出台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专项扶持政策,用好用足国家、省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海用林、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二)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设施

  推进体现闽南文化特质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推动泉州闽南红砖建筑、“海丝”泉州史迹申报世遗。从旅游规划上对历史名城古迹的保护、保持和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编制,对历史文化核心区域进行绝对保护;对文物附近区域进行严格控制,使景区景点邻近建筑风格与文物相协调,保持其历史风貌,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停车场等相应配套设施,让古城历史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其文化精髓。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名城资源进行立体展示,使名城的主体形象更鲜明。在视觉景观外,从声觉和意向上综合营造旅游氛围,做足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瓷文化、石文化等文章。从市场经济角度思考文物保护最佳途径,保护历史文物文化的多样性,引入民间资本,多渠道保护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文物。

  (三)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开发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艺人在旅游景区、各种旅游展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具有泉州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传承。将闽南传统食品的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庙会文化、祭祀文化等泉州民间民俗文化开发成旅游者可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

  (四)引导文化名村、名镇旅游事业发展

  打造惠安崇武古城、南安蔡氏古民居、蟳埔民俗文化村等重点旅游城镇文化功能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大乡镇村旅游文化建设,弘扬传承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发掘具有泉州人文历史和特色的古村落、特色民居、时尚街区的潜在价值,支持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建设,发展闽南生活体验游、古城名人足迹游,开发提升具有文化体验特征的文化休闲产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

  (五)依托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挖掘古城历史文化个性和民俗文化元素, 在景区建设文化设施,着力促进旅游公司、演艺单位、景区联手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精品演艺节目,尝试、创新与游客交互体验式的文化内涵呈现方式,融入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游客感受。

  (六)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注重地方文化内涵的提炼,开发旅游演艺市场,打造泉州南音、木偶、梨园、高甲等精品剧目,强化惠女、蟳浦女的包装表演,塑造南少林武术、永春白鹤拳文化品牌,积极支持把泉州打造成为闽南戏曲之都。力争到“十二五”末清源山景区打造一台文化旅游精品剧目,进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打造出能够展示文化特色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演艺品牌。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

  (七)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

  在产品研发上,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制定文化旅游工艺品发展规划,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工艺品博览会和创意设计大赛,挖掘旅游品牌形象价值,创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有品牌、有档次的文化旅游工艺品。在产业培育上,要加大文化旅游工艺品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展销力度,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拓宽旅游品牌产业链条。着力做好木偶头、花灯、木雕、石雕、锡雕、陶瓷、彩扎、刺绣、竹编、刻纸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研发、制作工作,重点培育安溪中国茶都、晋江休闲运动服饰商品市场、惠安石雕商品市场等旅游商品市场,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来源:泉州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阮李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