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泉港: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20

  一、我区文化产业现状及成效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品企业、工艺美术品企业、民间演出剧团、酒店娱乐、网吧及音像经营企业、图书报刊发行零售企业、印刷、广告、文具体育用品企业、广播影视业等,文化企业(含个体)总数274家。据当前统计的数据看,2012年全区文化增加值应为 3.7亿元,约占泉港区GDP总量的 1.53%。其中文化艺术品企业有6家,工艺美术品22家,民间演出剧团28家,娱乐场所19家,网吧9家,广告企业77家,印刷(文印)企业26家,音像经营企业6家,摄影扩印企业13家,图书报刊发行零售企业26家,文具体育用品企业57家,广播电视事业(含7个广电站)9家。

  (二)成效和启示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坚持正确导向,规划统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制订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泉港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和文件规定,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予以优先保障。联合区发改、经贸、文体、财税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措施,扶持维真工艺油画、峰尾古船模制作、港施玉石雕刻、大德文体旅游休闲中心、红星生态园等文化企业扩大生产。积极吸引泉港籍在外企业家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回乡发展文化产业,如维真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在界山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油画创作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及中东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700多万美元;大德文体旅游休闲中心,已投资1亿多元在泉港区总部经济区开工建设,拟总投资2亿多元发展文体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建立健全切合我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营造加快鼓励社会各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环境。

  2.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我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不断加大挖掘、投入、整合力度,使我区的旅游文化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年收入占据全区文化产业收入的一半。目前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其他按照三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有5家。南埔镇惠屿村被评为市十佳魅力乡村、土坑古民居被评为市十佳古民居,区政府公布了15个区级旅游景点以及对泉港西部后花园重点进行休闲旅游规划,招商开发涂岭虎岩寺、观音山寺和樟脚村生态旅游资源等,近年来,我区重点实施旅游文化品牌战略,打造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扶持建设旅游文化示范基地,泉港涂岭镇、惠屿岛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游客量逐年增加。吸引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规划保护修复和建设一城一湾四公园(即峰尾文化古城、后龙湾海滨休闲区、玉笏文化公园、岩山公园、塔山公园、山腰湿地公园),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3.推动项目带动,虚功实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几年来,我们针对泉港基层文化设施较为薄弱的实际,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借鉴经济领域“实施项目带动”的经验做法,以实施“文化发展年”和确定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多上、快上、上好篮球场、农家书屋、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示范点等一大批投入少、见效快的文化短平快项目。特别是结合“市政项目建设年”建设,大手笔投入建设锦绣公园、万星影城、区文化中心、区植物园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全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支撑作用。

  4.坚持改革创新,争创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泉港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其中以北管音乐、闽南戏剧最具代表性。几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争创特色的工作方法,不断弘扬和培育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做好我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工作,重点发展旅游、戏剧演出、工艺美术、古船模制造、雕艺和创意产业等项目,形成富有泉港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对北管、古船模、山腰戏剧等进行整合包装,打造山腰—峰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品牌,挖掘富有泉港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建设原生态摄影、文学创作、书画创作基地,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泉港原创”和“泉港元素”。积极打造以“古船•古街•古早味”为主题的首届峰尾古城文化节、涂岭猪脚美食节等,吸引了海内外特别是厦漳泉等地游客前往参观品鉴。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泉港特色和在省市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也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二、我区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及成因

  泉港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更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

  (一)思想观念落后,产业意识不清晰。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概念模糊,认识和思维方式仍未从计划经济的“福利文化”、“公益文化”圈子中摆脱出来,认为“文化形成不了产业”、“文化只是无偿服务的”等等。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缺乏市场意识、创意能力和开拓精神,往往满足于老套路、固定模式,缺少好的策划,创新出彩的东西不多。

  (二)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正式规划文化产业区域,区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文化产业发展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文化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区城所在地,乡镇及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区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科技含量不足,产业集聚能力弱。我区现有的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传统的一般性的产业,如广播电视、民间演出等,大部分文化企业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文化产业园区还未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还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不长。缺乏文化龙头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文化品牌打造乏力,品牌效应不高。动漫创意、软件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还处于零星萌芽状态,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直接导致文化产品档次较低,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方面“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这严重制约了我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四)市场转化率低,产业资源较分散。我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未能有效整合,把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的能力偏低。目前,全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新发现文物点8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总体上,我区文化内涵丰富,在闽南地区具有较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但文化资源优势并不会天然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区场竞争力,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创意、技术、资本、管理和体制等要素的支撑。据我们调研,目前我区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着对我区文化资源优势认识不足、文化产业化观念淡薄和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步伐。

  (五)人才队伍缺乏,文化创意人才短缺。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同时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当前,泉港正处于科学发展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很好促进我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建立泉港文化产业有效运作机制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我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福建省提出到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比重将达到8%,相对于泉港区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来讲,文化产业无疑是“短板”或“短腿”。为此,在新形势下,应当切实加强对我区各级领导干部有关文化产业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文化建设大局统筹考虑,作为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之一,以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拓展政府服务流程,建立区、镇两级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制度,联席会在区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协调文化产业发展重大事项,除文化、广电、出版等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外,还应要求发展与改革、工商、税务、财政、人事、金融、土地、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并制定出台本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形成部门联动机制,以期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对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规划、体制改革、园区建设、品牌推广、招商引资、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

  2.出台扶持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参照国家、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出台《泉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引领和示范作用。成立区政府文化顾问团,为全区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出谋划策。设立泉港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允许进入的文化领域,进入经营性、竞争性的文化领域。以打造泉港特色文化产业为中心任务,推进工艺美术、精品旅游等核心文化产业,发展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重点文化产业,推动动漫影视传媒等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从中培育特色品牌和实体品牌。为了强化品牌意识,可以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文化产业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出台土地、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的投资者来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效益,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3.提升产品质量,拉动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内生动力。为此,首先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采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试点等方式,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其次要加大文化消费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市民逐步从重物质产品的消费,向重精神、文化和休闲的消费倾斜,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再是要研究不同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特点,尽可能地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积极通过文化创意,不断发掘新的文化题材,打造新的文化品牌,丰富文化消费内容。同时,要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品位,摒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成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最后要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和创意转化机制,包括文化消费的投诉、受理机制,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

  (二)打造具有泉港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要充分利用我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以下9项特色文化产业:

  1.城市文化产业园区。以2.5平方公里的行政中心区建设为契机,乘势而上,积极用好福建省《若干政策》关于加强重点文化园区基地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争取在城市规划、用地政策上有所突破,依托万星(泉港)影城和区文化中心,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强化其辐射与孵化功能,立足于延伸产业价值链,科学规划,完善设施,提升品味,着力发展集文化培训、创作、贸易以及商贸、影视、会展、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文化产业创意群体。

  2.山腰戏剧产业。充分挖掘和发扬山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的文化内涵,对山腰戏剧演出产业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组建“泉港戏剧演艺公司”,创新“演员+企业”的发展模式,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现有剧团朝规模化、高端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文化品牌,全力打造一流的社办戏剧文化团体和文艺演出业龙头。

  3.特色旅游产业链。调查表明,居民的消费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旅游占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从6.89%的现值上升到14.02%的期望值,成为最希望增加的文化消费支出项目之一,表明有较大市场空间。泉港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不能只局限于某些点的概念,可以把乡村生态、海洋文化、妈祖文化、革命红色历史、少数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要素融合起来,做好资源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逐步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旅游格局。近期,可重点开发红星生态园、金钟潭生态旅游度假村、樟脚村乡村生态休闲游和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惠屿岛海岛风情游等项目。中远期,进一步规划开发虎岩寺宗教文化旅游、海峡银泰山庄、正大生态旅游等项目,整合推出独具特色的“山海泉港两日游”。加快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酒店和娱乐产业等,打造集“游、吃、住、乐、购”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4.福船制造业。峰尾福船(古船模)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在工艺美术领域独树一帜,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应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提供融资渠道,帮助筹划营销,加大宣传、包装和市场推广,做大产业规模,推选福船工艺精品参加各级文化产业展览,提升产业知名度,主动加强与日本、台湾等地往来与合作交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5.盆景花卉艺术基地。泉港目前有不少盆景爱好者在省市乃至全国都有着较高知名度,参展盆景作品也屡获奖项。为此,可依托泉港植物园,以民间知名盆景爱好者为支撑,重点培植国内名贵花卉和台湾名贵亚热带花卉,逐步引导产业升级形成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建立集盆景花卉研发、培植、养护、会展和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盆景花卉基地,以小盆景做出大文章,小产业谱写大篇章。

  6.玉石雕艺产业。当前,区内玉石雕艺企业(或家庭作坊)数量不少,并且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但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且分布零散。为此,可在上述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引导和整合区内中小型玉石雕艺企业(或家庭作坊)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升级,引导推荐雕艺技师参评高级别工艺美术大师,加大精品创作,推出名家名作,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品牌附加值。

  7.摄影创作和影视基地。结合申报“福建省摄影基地”的契机,可重点培育两个点——涂岭樟脚和峰尾古城,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培育,科学规划,加大生态和资源保护,大力宣传造势,着力培育成为省市知名的摄影创作基地和影视基地。涂岭樟脚可进一步挖掘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文化,并根据不同季节种植油菜花、向日葵、杜鹃花、桃花等,引导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培育富有农家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峰尾可着重依托古城、古船及其丰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积极推进圭峰文化艺术走廊建设,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培育“海”字号文化创意产业。

  8.盐文化系列产业。山腰盐场是全省第二大国有盐场,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其中煎盐法据《山腰庄氏族谱》记载自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开始;日晒盐法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始于乾隆60年(公元1795年),至今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此,山腰盐在不断创新提升工艺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产业价值外延,打好“文化牌”,提升“盐”产品文化附加值。可以山腰盐场“晒盐技艺”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着力开发集观光旅游、社会实践、生活体验、文化展示、盐雕创意、生活保健等盐文化系列产业。

  9.书画艺术品及古玩收藏交易市场。泉港民间收藏和书画艺术文化消费领域非常活跃,无论是藏品(书画艺术品)的数量和档次都非常可观。为此,要在艺术品创作、生产、消费领域加强引导,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

  (三)加强我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泉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1.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深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注重人才的优化升级,探索建立“文化名师工作室”,加大诸如工艺美术大师等高层次文艺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人才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针对文化人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等现象,应建立健全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成果奖励制度,每年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实行跟踪培养,不断完善文化人才梯队建设。从长远来看,要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与教育机构建立文化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全面实施“新泉港人”战略,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在人事及生活津贴、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等相关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以此来“筑巢引凤”。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积极运用聘用制、签约制、兼职制和项目合作制等更灵活的用人机制,畅通吸纳文化人才来泉港创业的“绿色通道”,加快优秀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同时,要加强与各级文化界知名人士的联系,广泛宣传泉港品牌文化,带动此类人才聚集,为加快泉港文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2.建立文化人才开发和评价激励机制。政府在加大对文化人才扶持、培养和引进的同时,还要营造人才创业和成长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要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采取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以岗位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为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环境。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奖励力度,建立健全文艺精品生产机制,对应省市制定出台泉港区“文化精品创作奖励办法”,大力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选送专业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文物、图书馆、工艺美术等专业进修。采取更为灵活的职称评审政策,畅通文化单位人员职称评审渠道,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改进和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使用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

来源:中共泉港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阮李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