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多主题变奏:中国文化产业重临起跑线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19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到了重临起跑线的时刻,要想获得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势必需要更多新鲜变革力量的注入。这些变革策略体现在在文化产品内容建设、渠道营销、品牌战略、产业链整合等方方面面,它们将犹如一个个巨大的发动器,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主题一:内容突围与品牌制胜

  未来十年,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的内容来决定的,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为王”定律。

  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指出,我国文化产业要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大潮流,必然要在国际化和民族化两个方面实现突围。

  因为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同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前提,而文化产品内容上的普世价值观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本条件,而只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习惯、传播方式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有了外在的表达方式和载体。与此同时,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我国文化产品内容生产在国际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必然是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而市场占有率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的文化产品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及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大。品牌需经过长期的市场检验,并取得大众认同,才能形成。这是文化产业竞争的高端环节即品牌的竞争,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中南大学文学院长,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认为如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项目的转化,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要注意,当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化的时候,一方面要避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要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实际上许多文化资源只是品牌转化、市场转化、项目转化当中的一个背景。比如说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及韩国的《大长今》,都孕育着中国文化元素的很多资源,但它并不依赖和止步于这一资源。近年来我国塑造文化品牌中比较典型的“云南印象”,就是成功把民族民间的资源实现项目的转化。

  由此,他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概括为文化资源的价值化,文化价值的资本化,文化资本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文化品牌的国际化,这是一道方程,解答好这个方程,下一个十年才会让文化产业成为绿色GDP的一个核心增长体。

  主题二:链条重整与生态平衡再造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上来说,包含生产、销售、服务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动态性和自我更替能力不断显现出来,这是由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而非产业规划所能导向。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已经开始出现从产品向产权过度,从生产向服务发展的趋势,这对于原来设定的产业链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产业的合理构架和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平衡的系统。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高书生则提出,把文化产业分为渠道和内容两个方面,从渠道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四条:第一是出版物的发行,包括图书和报刊,第二是广电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第三是电影院线,第四是剧场连锁。我觉得剧场连锁可能是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演艺市场要想做起来,必须得比照酒店的模式,按照电影院线运作的方式做起来,可能更好一些。从生产方式来讲,有图书的出版、舞台的表演、广电节目的生产,还有音乐等。现在看来要想做文化产业,或者说要想让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必须得坚持渠道优先、内容强势。

  在谈到文化产业生态平衡时,欧阳友权主任特别谈到了都市与农村文化产业的协同与共赢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起步时主要是靠都市,广大农村只有旅游业及其衍生产品与服务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农业大国三农的国情背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考虑需要我们的产业战略应该把自己的发展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以及西部。如何让城市文化产业带动农村,辐射农村,实现都市与农村的协调与共赢,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一个大局之忧和大势之策。中国是处在城市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不管加快的历史背景下,并且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都很不平衡,实现都市与农村的平衡是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课题。

  主题三:产业发展与社会转型同步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转型应该同步进行,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包容在社会形态转变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在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中,创意社区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能量发动机,也将对未来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未来非常需要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变中国文化产业从中央、省、地方的垂直体系,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很可能是城市化进程的形态结合在一起的。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从产品到产业到集聚区和社会形态,是我们对业态的重新认识。以前我们更多的关注文化产品,后来关注文化产业和市场,后来关注集聚区,但是现在我们认识到所谓文化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创造GDP,更重要的是带动文化产业所在地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它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点是我们今天对业态的一个重新认识。事实上,文化产业的生态就是发展和繁荣的问题。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是我们今天认识文化产业的生态环境的切入点。

  对此,受邀出席此次论坛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则开宗明义地提出,创意产业发展与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是创意产业阶段,就是在产业层面上,它主要是指文化产业、艺术创造力,这是它的要素。它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集群,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从它来看是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同时也增加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第二阶段则是产业溢出效应的产生,而且由于应用技术的价值和许多产业相融合发展,所以这时候它的要素已经变成主要是体现知识产权和文化的价值,载体是文化创意成为中间投入的要素,而且创意产业链和价值形成系统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则是创意社会的形成,它的要素是公民表决权及消费者的认同,这个时候的载体就是创意城市、创意社区。

  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建立创意性的社会结构,就必须培育和扶持各类创意社群,并且为其生存和成长不断地输送营养。因此,创意社群是这一巨大力量的发动机和能量源泉,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也是未来社会组织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引擎。

  主题四:新兴行业创新与传统行业反哺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按照生产力标准对文化产业形态做一个简单的划分。第一个是建立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以手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产业。第二个是以大规模机械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文化产业。第三种就是以新兴文明为基础,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要生产方面的后工业时期的文化产业,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新一代广播电视等,是虚拟的文化产业形态。这三种文化产业形态在中国同时存在,无法切割,这是一个我们中国现在的基本国情。下一个十年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是有可能是三位一体的、三者并举的这样的基本发展态势。

  正如胡惠林所分析的那样,十年来我们遇见了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低估了网络文化发展的速度和创造力量。如今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使网络文化实现了历史性登场和爆发性增长,网络文化生产成为新世纪的标志。而下一个十年,网络生产和服务作为重要的生产方式将使网络文化生产成为文化生产的中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对此,四川省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赵红川研究员就网络文化生产的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网络化生产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相互融合,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第二,网络文化生产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将形成新的网络生态环境,对国家形态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第三,网络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相互促进,将对当代民主政治建设带来重大影响。第四,网络文化方式的革命将与现代消费模式相互推动,对文化生态环境与文化体制机制带来重大变革。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与会嘉宾结合传统行业的实际,提出了对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其中,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原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文彰认为未来十年对于旅游演艺、庆典演艺、地方精品演艺、戏剧演艺、高雅艺术、传统演艺来说,需要在今后十年进行创新与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的发展,而演艺聚集将会继续加剧,集聚和流动发展的程度如何,将成为演艺产业发展的重大标志。而在谈到国有院团演艺的定位问题时周文彰认为,国有院团通过改制、人才流动,按照市场规律的流动,将成为我们演艺发展的孵化力量、带动力量和融合力量。此外,他还特别强调政府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演艺产业的支持将持续整个未来十年。

来源:文化创意产业参考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