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春天依靠落实
《瞭望东方周刊》: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曾作出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巩固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刘玉珠:我们国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出现并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产业问题才提上议事日程。我在文化市场司工作18年,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文化有没有商品属性争论了十几年;对于有没有市场,又争论了好几年,包括文化产业能不能提出,争论很大。
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认可还是最近十多年。国务院1998年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政府开始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视野。这十几年来,大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实实在在可以看到,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影响、发展面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动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
第二,近年来,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当地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
我们长期以来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对待。一开始不提产业,后来叫做优秀文化产业,加了很多定语。真正发展是在十六大、十七大以后。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文化发展过去还是受苏联影响比较重,包括我们在基础公共性的文化建设上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再加上长期“左”的影响,把文化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政策的变化、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的消费问题---性质、功能和作用问题才逐步回归到原有面目上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也是经历了起起伏伏。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文化性质、功能的确定有密切关系。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央作出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决议。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文化上不缺大方向、大目标,有时描绘得特别美好,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思路、目标变为具体的政策。会不会是真正的春天,就看我们经济部门、宣传部门对中央提出的目标能不能落到实处。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整个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