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城东祭十班习俗:祭祀参加抗倭卫乡的英灵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2-06-07

  泉州古城东门外原琯头村边有座“十班公妈”墓庙,城东祭“十班”由此而来,它是一项独特的民间信仰活动。

  元末到明中叶,日本强盗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史称“倭寇之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攻掠浙东诸地,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千余里,沿途劫掠烧杀,蔓延至广东潮州一带。据《泉州府志·纪兵》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反复入侵泉州、安平、同安等地,焚烧民居,被军民拒退,后众倭寇移居南嶴,双方焚拒达一年。同年八月廿八日,在现古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附近,一群活动其间,或耕作、或经商、或上集、或返家的男女及当地许多老少村民,见倭寇入侵,急忙逃入琯头村东之小山的芒草丛中逃避,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后队的倭寇听到芒草丛中有狗叫声,便回马提刀杀进芒草丛中,见里面藏有众多男女,即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掠杀。周边十个村落的民众,闻声立即拿起锄头砍刀等,与尚未被杀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协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倭寇后来多次入侵泉州,但视城东至桥南一带为畏途,再也不敢来犯。这天,所谓“十班”的桥南、杏宅、乌屿、浔美、庄任、琯头、西福、城东、后路、南埔、法花美等村庄遇难和战死的男女民众上百人,除了可辨认的外,凡难于辨认者,都被同葬于遇难之处(琯头)以一古井为主的大穴中。后来又在公墓上,建了一个约八九尺见方的小庙,即“十班公妈”墓庙。原墓庙大门刻有一幅“卫乡御倭崇英魄,化骨埋名载道碑”的对联,还有“威名显赫”、“英灵千古”等许多历代官民乡贤所题的牌匾。可惜它们已被毁废无存。后新墓庙被迁至桥南社区的“岩仔山”上重建。

  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每逢八月廿八日,城东举行祭“十班”。当时参加抗倭卫乡惨遭杀害的村落、姓氏排列轮流主持祭祀,纪念这段惨烈的历史,并成为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来源:海峡文创网 责任编辑:尪筱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