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尾牙日,侨胞情 一份从马来西亚漂洋过海而来的新年红包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27

昨日,农历腊月十六,闽南人的尾牙日,也是永春县达埔镇达德村的敬老节,村里年满80岁的老人如期收到一份从马来西亚漂洋过海而来的新年红包。

这是一份特殊的红包,红包两端的老人互不相识,甚至从未谋面,但持续6年漂洋而来。这份红包看似很轻,每份只有200元,但又很重,它承载着海外侨胞们深厚的乡情。它由马来西亚侨胞叶鸿发于2018年发起,后又吸引了侨胞叶清华、叶逢春加入,甚至带动整个马来西亚叶氏宗亲会五六千人参与家乡建设。它跨越国界,联结起达德村海内外叶氏宗亲的血肉情;它跨越时间,传承着海外叶氏族人牵挂家乡的家国情。

收到跨海而来的新年红包,达德村的老人们很开心。

联结乡情:互不相识的老人 一份红包关爱乡亲

昨日上午,达德村紫堂叶氏宗祠拱门迎宾,一派喜庆。这一天是全村年满80岁老人们的专属节日,他们不仅被全村奉为上宾,更被远在马来西亚的侨胞们惦记着。

一早,老人们满脸笑意地来到宗祠,吉时一到便排着队从村书记、宗族长手里接过新年红包。有的老人除了领自己的一份,还要为他们所在地行动不便的邻居们代为领取。今年共有98位年满80岁的老人可以领到新年红包。

“领了人家6年的红包了,我还没见过鸿发长什么样。我专门问过,他没在永春出生,也没在这里生活过,还能这么惦记我们,非常感恩!”达德村年纪最长的叶汉成老人今年96岁,虽然行动不太利索,但口齿清楚,一说起新年红包便双手合十,一个劲地感谢。

今年76岁的叶鸿发自小生长在马来西亚。2018年,他看到马来西亚民间组织在年终慰问老人和困难户,由此及彼,想到家乡的老人们,便打算为达德村年满80岁的老人发放新年红包,并且于当年邮寄2万元至身在达德村的侄子叶永联家,委托叶永联和其他族亲代为发放并向老人们问好。那年共有105位老人首次领到跨海而来的新年红包。也是在那一年,同在马来西亚的侨胞叶清华、叶逢春知道此事后非常激动:“这是好事,我们也要一起出钱!”就这样,第二年起,给老人们的新年红包便由三人一起出资。

跨越时间:传承乡音乡情 了却父辈遗愿

“支援家乡、联系家乡是我父亲的遗愿。我父亲早年带着我大哥和大姐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做建筑生意,后来生意做得不错就想为家乡捐资,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63岁时他带着遗憾离世了。”叶鸿发虽然生长在马来西亚,但传承乡音,说一口流利闽南语的他就像从小生长在家乡一般。他说,家里都讲闽南语,他的儿子、孙子的闽南语说得和他一样溜。

“早年我父亲、我大哥经常会跟我们说家乡在永春达埔,虽然当时生活非常困苦,但无论如何不能忘根。”叶鸿发告诉记者,也许是听得多了,这“根”也长在心里了,1992年他第一次回到永春,尽管行色匆匆,但他的感觉很清晰——“亲切”。也是自那时起,他与永春的亲戚取得联系,开始资助慰问亲人们,后来资助范围从小家庭发展到大家族,进而慰问全村老人。

海外侨胞一家亲,早在2000年,马来西亚雪兰莪福卿叶氏宗亲会便成立了,成员有五六千人。宗亲会把海外叶氏侨胞联结在一起,经常开展活动。后来为了与侨胞有更多的联结,2008年达德村成立了紫堂叶氏宗族理事会。至此,两地的叶氏宗亲有了“官方”组织,开始“官方”互动。“哪边有宗族活动,另一边都会派人参加。”达德村叶氏宗族族长叶沧江介绍,互动的增加让海外的侨胞们对家乡宗族以及宗族老人的生活有了更实际的了解,也让叶鸿发触景生情,产生发放新年红包的想法。

侨亲们捐资修建的神潮大桥,让村民们原本30分钟的行程变成只需1分钟。

跨越国界:修路建桥奖教奖学 诠释海内外一家亲

红包虽轻,但承载着海外侨胞们厚重的家国情,在红包的背后,更是数以千计的叶氏宗亲对家乡建设数以百万元计的投入支持,可以说家乡缺什么,侨胞们便提供什么。

20世纪90年代,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时,修桥和修路可以说是最紧迫的事情。达德村依桃溪而建,被一分为二。过去,村民们耕种、外出总要绕溪而行,费时费力。参与出资红包发放的叶逢春的爷爷叶云祚得知后,立即发起叶氏侨胞捐资建桥,之后海外多地侨胞纷纷响应,不久,200多万元的建桥资金汇到达德村。几乎在同一年,长约100米、宽5米的神潮大桥在桃溪达德段架起,大桥就像一根绳,把一分为二的达德村连了起来,也再次联结起侨胞与乡亲之间的深厚情谊。“原来30分钟的路程只需1分钟了。”叶沧江表示,神潮大桥的建设深得人心。之后,各种村道、耕种道、乡间小道先后修建,大大改善了达德村的通行条件。

如今,在达埔中心卫生院的候诊厅、多个诊室门口都能看到侨胞捐建的牌子。在达德小学,主体建筑完成之后难以为继,侨胞们及时捐资,让这所乡村小学不仅建起操场跑道、宿舍楼、礼堂等,还有了奖教奖学基金。

据了解,达德村拥有侨胞1700多人,他们累计为家乡捐资上千万元。走在村里,几乎到处有侨胞们捐资助建的影子,这正是海外侨胞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离家不离根”的家国情。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