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不少山川宫宇、历史名人与龙相关 快来找找泉州“龙踪”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1-26

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十二生肖中,具有不同于其他生肖的特殊意义。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不妨对泉州城内外与龙相关的地名及地理事物进行一次梳理,以飨读者。

山川形胜见“龙影”

龙头山上的曾氏大宗祠

龙头山:龙头山之得名,据泉州文史学者陈垂成记载,源于陈章应宅邸的闾门匾额。明洪武四年(1371年),泉州第一位明代进士陈章应在山下住家前设一闾门,题匾“龙头里”,后人就称这里为“龙头山”。古代堪舆中常提到“左青龙,右白虎”,在泉州其实是反着来的。泉州古城的情形是“左白虎,右青龙”,城东北高地是虎头山,而城西北的高地是龙头山。龙头山是泉州古城范围内最早露出海面的区域,海拔亦为城内最高。纵观千年历史,龙头山之地,曾有许多地理标志性事物,五代有留从效的冶铁处,宋代以来有州社稷坛,明时出现西岳龙山寺,清时有正音书院,近代有曾遒宅邸,等等。

黄龙溪:黄龙溪又名黄龙江,是晋江一江段,上起九日山南边的金鸡桥闸附近,与晋江的金溪相接;下至白水营、忠堡一带,与笋江交汇。黄龙溪属于晋江的逆河区,即海潮上涌倒灌的区域,据万历《泉州府志》载:“南安之潮,自黄龙溪接晋江潮,西达金溪,至于双溪口而止。”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曰晋江,自县东石头而入,潮达黄龙溪而上。”由此可知,黄龙溪河段是咸淡过渡的区域。

黄龙渡:“黄龙渡在潘山前。” 在古代,为方便晋江两岸人员货物互通有无,人们除了建设桥梁,也沿江开设了多个码头渡口。潘山位于晋江北岸,潘山南麓的江畔即黄龙渡口,今已废。黄龙渡大致位于晋江之黄龙江河段的中段区域。

见龙亭:见龙亭原位于南安县学门口。现今有见龙亭小区,属丰泽区辖地。“云泮桥,在县三都县学之东,宋嘉定间,知县王彦建。嘉靖二十八年,知县唐爱移在学前之左,筑为长桥,其状如龙,向黄龙江而出。隆庆二年,同知丁一中于桥南筑亭,以象龙首,名其亭曰见龙亭。” 据《泉州府志》描述可知,因丁一中所建之亭与唐爱所建之长桥匹配在一起,形如龙头与龙身,见龙亭之名由此而来。

见龙台:见龙台位于老君岩以东的山坡上,是清源山上的景点之一。

宫宇重檐藏“龙身”

元妙观古称龙兴观

龙兴观:龙兴观是唐朝神龙至开元年间泉州城内的一座道观,即今元妙观前身。“元妙观在县前。晋太康(280—289年)中,为白云庙。唐神龙元年(705年)建为观,初名中兴观,未几,改为龙兴观……” 仅凭道光版《晋江县志》的记载,无法获悉中兴观更名为龙兴观的准确时间。不过,《旧唐书》载称:“(神龙三年)二月辛未,制武氏崇恩庙依旧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其昊陵、顺陵置令、丞如庙。壬午,赠太师、酆王庙号褒德,陵号荣先,置六品令、八品丞。庚寅,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 由此可知,“龙兴观”的表述始于神龙三年(707年)。

青龙巷北端东侧有境庙青龙宫

青龙境和青龙宫:青龙境在泉州城南(今属鲤城区临江街道所辖区域),位于德济门外附郭的聚津铺内。铺境制度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泉州城内的一种基层组织架构,铺为官方设立,境则由民间自发形成。据统计,泉州城厢范围内共计41铺104境,青龙境占其一。青龙境的境域包括青龙巷全段(又称新巷)、道才巷、港仔墘、斗门头。境庙青龙宫在青龙巷北端东侧,坐东朝西,门牌号为青龙巷78号。青龙宫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宋元称“真人庙”,明清称“帝君宫”,民国时期称“青龙宫”,现在则称为“青龙慈济宫”,迄今已有八百年之久。青龙宫内所奉祀的境主神是保生大帝。

龙宫庙今称龙宫城隍庙

龙宫境和龙宫庙:龙宫境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泉州城厢铺境之一。龙宫境属于南隅三教铺,境域包括龙宫巷全段和小菜巷北段,今统称龙宫巷。龙宫境在20世纪90年代后面貌改变较多,现在这里已经建起了龙宫菜市场、鲤城区妇幼保健院、鲤城区机关幼儿园等建筑。境庙龙宫庙,简称“龙宫”,位于九一街北侧的登仙桥巷口东侧。小庙坐东朝西,原祀龙王,现主祀城隍爷,故又称“龙宫城隍庙”,附祀观音、土地诸神。龙宫庙始建于唐朝。人们对龙神的信仰往往依水而产生,唐代,因为此地临近东湖(当时湖域面积广阔),古人疑湖中有龙神,遂建庙祀之,龙宫庙应运而生。而东湖由此也有了“龙湖”的叫法。

西岳龙山寺是全真教庙宇

西岳龙山寺:“龙山寺在胜得铺升文山。明天启丁卯建,名资寿寺。国朝雍正二年修,改今名。” 道光《晋江县志》所记升文山即龙头山。若以泉州旧城厢铺境划分,龙山寺处在胜得铺与铁炉铺的边界区域。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建寺,初名“资寿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龙山寺”。西岳龙山寺位于泉州城西龙头山西麓,寺因山而得名。而“西岳”的提法来自泉州古城“五岳”之说。据古代堪舆界的说法,泉州古城内外有五岳,分别为东岳凤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西岳龙头山、中岳云山。西岳龙山寺是闽南地区仅存的全真教庙宇。

龙湖院:龙湖院是宋朝至元朝时期位于泉州东湖之滨的一家佛教禅院。东湖有龙湖之称,龙湖院因此得名。龙湖院与东禅院、护安院、太平院、报慈院合称“五院”,这五座禅院据说是宋元时期泉州仁风门外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五座寺院。

龙神庙:“龙神庙在府治东登贤铺承天寺内。乾隆间,奉文崇祀。”龙神庙在承天寺内大殿之左,南向。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奉文崇祀。21世纪初重建。

涂门街的龙会古地庙

龙会境和龙会宫:龙会境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泉州城厢铺境之一。龙会境属于南隅惠义铺,境域包括讲武巷口以东的涂门街两边,包括东鲁巷、棋盘园、观音巷(今民权路)、灵慈街东段、金狮巷、讲武巷、惠义巷、傅厝巷、池尾傅、后山巷。 龙会境今仅南部保留了旧式的建筑。据陈垂成《泉州习俗》记载,旧时有“龙会七个池”的说法,如番佛寺池、后濠池、放生池等,此说法属实。巽流以南的泉州古城由于地势相对较低,宋代以前为泽国滩涂;宋朝时期,逐渐成陆;南宋末年,蒲寿庚圈占此地修建自家的园林,著名的棋盘园即在此境;元末,达鲁花赤偰玉立将东西翼城相连,正式将此境圈入城中;明清至民国时期,此地仍有较多池沼;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池沼逐渐被填湮,今已无迹可寻。境庙龙会宫主祀相公爷,境庙原在东鲁巷南端的养路段内,后废。涂门街改造完成后,将境内的龙会宫、大哥公宫、水尾观音宫三处神庙合为一处,共祀于新建的宫庙——龙会古地庙中。

高门宅邸隐“龙人”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是清末由吴龙徵府邸改建而来的

吴龙徵府邸(东观西台):吴龙徵,泉州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河南参议。吴龙徵府邸,在涂门街吴厝埕(今地名 “东观西台”)。因其曾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府邸遂被称为“东观西台”。府邸内有“东观”和“西台”匾额,大门外有石刻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清光绪中叶(1886—1897年),吴龙徵九世孙吴朝铨献出宅邸前三进,改建为吴氏合族大宗祠。建至第四年(1890年)时,晋江人吴鲁殿选恩科状元,吴氏族人认为是改建大宗祠而使龙脉复兴,于是加快修建宗祠的步伐。祠于第五年落成,祠前曾立状元旗杆。

曾从龙太师府:曾从龙,字君锡,初名一龙,晋江人。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累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曾氏“一门四相”(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孝宽和南宋宰相曾怀、曾从龙),留下佳话。“太师曾从龙宅。在曾井铺。状头里、铺里皆以从龙得名。” 曾从龙太师府又称“状元第”,在曾井铺(今曾井巷一带),中有园池。太师府今除状元井(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无觅。

曾从龙别墅:据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石笋桥南的石塔山南宋时有曾从龙别墅。曾从龙别墅在道光《晋江县志》成书时就已无存。现今石塔山附近有浮桥观音宫等建筑物。

泉州城内曾有曾从龙状元坊,如今,市区东街后街立有重建的状元坊。

曾从龙状元坊:曾从龙状元坊是泉州城内的旧牌坊。坊原在开元寺附近的西街上,南宋时为状元曾从龙立,后历久倾颓。明永乐九年(1411年),知府胡器、同知周文郁重建曾从龙状元坊于宏博境曾公亮相府之右,即关刀埕之“石狮王”。后亦被毁,残存的坊匾被收藏。20世纪90年代东街拓改,重建状元坊于东街后街,新坊东临南俊路,将旧坊匾额用作新坊匾额,其街因此得名“状元街”。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