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作家画家“跨界”的杨新榕:笔墨为媒 写意泉州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8-04

杨新榕在直播中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杨新榕坚定地说。师从知名散文家蔡飞跃的他,把创作的触角伸向本地风土人情,乡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著有散文集《拾一枚紫叶的情怀》《丝海听涛》《遇见》。之后,其融合画作,以国画展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使古宅街巷、古寺名刹、文物胜迹、遗产美景跃然纸上。其画作多次由中国邮政制作限量版纪念邮集和明信片公开发行,国画闽南乡村风情系列之“乡村印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泮宫口》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近日,记者采访了杨新榕。

记者:您近年来的散文、画作都具有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为什么钟情于此类题材?

杨新榕:因为热爱,我热爱着泉州这片古老而又新美的土地,她既有着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也有澎湃激昂的时代浪潮,石塔古佛、千年古街、红砖古厝、独特民俗都深深吸引着我。儿时,我住在古城模范巷,经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对话时空,内心很是欢喜,尤其喜欢“冬暖夏凉”“有穿廊风”的古大厝。

起初,我通过写散文来表达内心的热爱。每一次下笔之前,我会实地踏访,精心研磨其来历和故事,所以一些文章能引起共鸣,唤起老一辈人的乡愁。可是,泉州的文化内涵太深厚了,文字已经无法充分表现其魅力。为此,我曾一度迷茫,在一个乡土题材画展上看到的一幕给了我启发——一位归国老华侨站在画有自己老屋的画作前老泪纵横。2020年始,我重拾起中断了30多年的国画技艺,深入泉州各地采风写生,在水墨画界好友的鼓励与指点下,我从花鸟和山水创作转向乡土风情特色创作,画作渐入佳境,近两年更是创作了100多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比如西街双塔、古街晨曲、旧馆驿民居等。作品中的红色成了鲜明特点。我坚持“画旧不画破”,避开破旧斑驳,展现生机勃勃,更展现咱们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

这样的闽南红,曾拨动着在外经商游子的心弦。有一次,一个在北京开公司的泉州人,一看到我的画作就立马收藏了,同时收藏了我写的两个字“呷茶”。我想他看中的是画中传递出来的乡愁以及美好寓意。

做直播录视频宣传泉州

记者:您从作家跨界到国画领域,又担任主播,以直播、小视频的方式诉说、诠释、展现泉州的美,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泉州,可否跟我们说一说过程以及从中有着怎样的收获?

杨新榕:从事乡情散文的创作中,我发现文字与绘画的互补长短可相得益彰,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效果。这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释放,让创作的生活多开了一扇明亮的窗,也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发现、走进、了解、认识、爱上泉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一部分旅客,在纪念邮集、明信片或者中国博物馆等看到我的作品后慕名来泉州实地体验。

随着时代更迭,融媒体时代来了。我现在50多岁,也与时俱进、赶赶时髦,拍拍小视频,做一做直播。其中,小视频《榕阿雪礼》(用闽南话念),每期约3分钟,以泉州方言讲述老泉州的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等“礼数”,努力呈现古代泉州“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风貌。有些朋友看到我的小视频或直播中出现的错误信息,还会私信发来正确答案,有的鼓励我继续坚持、不要轻言放弃,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咱们传统的文化一定要好好保护和传承,并融于泉州人尤其年轻人和新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传承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坚守初心“续写”刺桐故事

记者:我看到您桌上有一张空白宣纸铺陈开来,静静等待着灵感迸发。您的未来泉州元素是否依然是创作源泉?

杨新榕:我8月拟开名为“泉州印记”的个人画展。近期计划创作一幅以西街勤佛为主题的画作,并将妆糕人等特色民俗融于其中。未来依然不改初衷,将继续深入生活,从社区和乡村中挖掘创作的素材,用文学和画笔来展现老泉州的传统文化。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歆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