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黄坂街依旧复旧改造提升 千年酒香满古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2-01-22

 在永春县一都镇区的营盘山东面,有黄坂和中坂两个相连的小村庄,两侧溪流环抱而后汇成大溪,地形如一把琵琶。

黄坂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黄坂街”,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街上有一条长长的、狭窄的古道,由精美的溪石井然铺成。古道时而笔直、时而弯曲,足有一公里长。古道两边的店铺相连、屋檐相挨,距离不到一米。古道幽暗、深邃,走在其间,有种时光错觉感。

近年来,黄坂街进行依旧复旧改造和提升,改名“酒香古街”,犹如一位纯朴的农村姑娘经过新时尚的装扮,格外引人注目。

近日,记者与当地文化爱好者一道实地探访,走石板路、观木建筑、听传说故事……领略古街的“古”与“新”。

历史悠久 别致古韵

黄坂街两旁是店铺,为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屋,闽南骑楼式建筑风格,屋外布局和装修统一,屋内装饰讲究;二层楼板留有望风口,既可看清楼下情况,又有利于房屋采光。各家各户二楼的走廊相连,据介绍,这是当时为了发生火灾或土匪来抢劫时,居民可通过走廊逃生或互相支援。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均有一门一窗,整齐雅观,尤其是南面的那排,后面是溪流潺潺的晋江西溪上游碧溪,风光旖旎,想象着在此临溪或畅谈或畅饮,不亦快哉!

这些房屋,很多从清朝以来都未曾翻修过,都藏着历史的厚重感,别有一番韵味。

据当地人介绍,一都镇位于泉州、三明、龙岩三市交界地。现在附近山上存有几条盘曲的“跑马路”,传说是古时一都与大田、安溪、漳平等县民众、商人来往的交通要道。

清代雍正十二年 (1734),为加强驻防,永春州在一都黄坂村设立“黄坂汛”(全称为:福建陆路提标右厅驻防左营黄坂汛守府,政府机构)。随着黄坂汛的设立,一些外来的官员、名士、商贾接踵而至,携眷定居经商,在黄坂村陆续建店铺,连缀而成街道,时人称之为“黄坂街”。

后来,官方在黄坂中央兴建中楼,作为官方办公地址,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楼高三层,土木结构,呈回字形,高大气派。一楼有内外两道大门,设有厨房、粮仓;此粮仓在旧时叫保仓,黄坂保下属黄坂街和中坂,保仓用于储备粮食。二楼设有两间大的牢房和两间住房,牢房和住房面对面,牢房三面靠墙,正面用牢固的木头围起来,木头之间留有缝隙,便于看守监视。三楼设有四个房间和一个大厅桌。除了中楼,在街道末尾建有尾楼,又叫枪楼,派人防守。中楼和尾楼,墙体都是由黏土、竹片、石子等夯成,坚固无比,墙内设有枪孔和瞭望口,成为标志性建筑,远近皆知。

原在东岳庙巡司衙的墟市场所,也慢慢上迁至黄坂街。黄坂街定农历逢三、八为墟日,漳平、大田、德化和安溪等地农民和商贩会带着本地区的竹木制品、菇类、瓷器、铁器、水果、家禽、菜干、海鲜干货等货物汇集到这里进行交易。每逢墟日,远处的商人提前一天来到黄坂街住宿,本地的村民天没亮就出发赶圩。黄坂墟市早晨五六点就开市,一直到傍晚才散圩,很是热闹。

黄坂街成为四县交界的繁华地。

诚信宽容 美德传世

黄坂街有一传统,那就是店家与“客脚”(客户)关系融洽。

比如,一都的东岳庙供奉协天大帝(俗称关帝公)。旧时,当地居民将每年农历七月定为普度月。当月,会举办一些敬神活动。客脚家中敬神明时,常常给店主送猪肉、甜粿、白粿等食品,店主为了回馈客脚,也会在这个月捐资请戏班演出,宴请客脚和亲戚朋友。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店主同样摆宴席宴请客脚和伙计。这一天,店主和客户结账,有的农民家贫,欠下的钱还不清,店主不仅不会催债,还会给“猪子本”,让客户来年养猪。比如,某客户买东西记账20元,卖猪肉收入15元,店主不是全部要回来,而是留5元给客户作为“猪子本”,另外10元来年再还。

在黄坂街至今流传一个诚信的感人故事。乡下有一户农民,家中只有母子俩,家贫如洗。她家欠了某店主的债务。到了年底,不敢去找店主结账和求“宽限”。过年夜,店主去找那户人家要债,来到门外,听到母子俩在对话。母亲:“阿仔,这一块好吃,给你吃。”儿子:“这块是瘦肉,给阿姆吃……”听到这里,店主气冲冲地推门进去,走到那破旧的饭桌前,母子俩的筷子也停下来。店主一看,惊呆了,桌上摆着一盆白萝卜和红地瓜,可怜的儿子把红地瓜当作瘦肉要让给妈妈吃。店主十分感动,拿出两块钱给那位母亲,叫他们春节要买肉吃。从此,店主不再向母子俩讨债。许多年以后,儿子长大了,依然记得这笔债务,分次还清了。

千年酒香 古街新貌

古街改名“酒香古街”,顾名思义,就是制作美酒的街道。

走进酒香扑鼻的古街,尝一尝碗糕、甜粿、羹糍、豆花、煎粿等小吃,品一杯醇香的红酒,无不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一都镇,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米酒和红酒,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载:南宋绍兴年间,一都的进士陈光辞官后隐居岱山岩,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朱熹曾多次前来拜访。两人在岱山上吟诗唱和,当时就有米酒助兴。朱熹把酒吟诗,赞美岱山为“月蓬第一峰”。可见,一都人酿制米酒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一都人酿酒,先把上等的糯米洗净后浸泡几个小时,再用蒸汽把糯米蒸熟,与此同时,烧开一大锅的水,冷却待用。接着,人们把糯米饭、红曲和冷开水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如今,在古街那些店铺,你往往可以见到一个个大缸整齐地排列着。那些是酿酒缸。掀开酒缸,但见缸中糯米正在发酵,清红透亮直冒泡儿,酒香飘满整条古街,让人陶醉。过一段日子,缸中糯米饭的颜色由清红会逐渐变成深红。最后,人们在大缸中挤入一个竹编的圆柱形酒盏,精红透亮、醇香甜美的红酒就会滤入其中。人们再将红酒一勺一勺舀起来,装入瓮中,这就是一都红酒。

一都红酒酿造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之前,一都碧溪两岸山上居住着许多勤劳善良的人们,其中有个教书的秀才,他带着妻子为他准备的饭囊去登高探险。在大帽山观光时,流连于山中美好的风景,将饭囊遗落在了山洞中。几个月后,秀才又来大帽山上游玩,偶然间竟捡到了自己之前遗失的饭囊。秀才发现米饭发红但没有发霉,而且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味,便将其带回家。而聪慧的妻子由馒头的发酵联想到了米饭的发酵,便产生了一个试验的想法。于是妻子便蒸了一桶饭,烧了一锅水,等凉了将其和饭囊里的米饭混合,将其密封进行酿造。果不其然,米饭开始发酵,逐渐变红,一个月后就能舀出清红透亮的红酒。后来,夫妻俩潜心研究,发明制造红曲、红酒和米酒的技术。经过世代传承,流传至今,并被人们发扬光大。

如今古街处处充满着文化与生活气息——沿街墙壁上酒文化氛围浓厚,既有古代名人饮酒论英雄的画面,又有关于酒文化的诗词歌赋。走在街上,看到的、闻到的,酒香满满。

在这里,孩子们还可以穿上红军服当一回“小红军”,弯腰走进神秘的地道,蹲步绕过猪栏,再从灶台里爬出来,模拟巷战;在这里,人们还可以穿上汉服游古街、吃小食、品美酒、弹奏乐器等。

夜晚,古街没有了白日里的喧闹,而是安宁静谧的。这时候,一曲曲古雅南音在古街流淌、回荡,让人沉醉,让人流连……

来源: 责任编辑:胡梓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