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立法护城:守住泉州的根与魂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1-07-27

特别是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市先后制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今年更是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列入审议项目。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泉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特别是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市先后制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今年更是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列入审议项目,从点、线、面着手,逐步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开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规范化的全新篇章,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记者 颜雅婷

改造后的中山路骑楼建筑 (张九强 摄)

服务申遗大局 首部实体法聚焦海丝史迹保护

2015年7月,泉州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市人大常委会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的首部实体性法规,即《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海丝条例》)。

“海丝史迹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和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立海丝史迹保护之法,着眼泉州‘海丝起点城市’这张最闪亮名片。”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工委主任王卫红表示,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发站,留下了众多代表性史迹,如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宗教建筑和造像、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等,都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为服务保障申遗大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前瞻,聚焦海丝史迹保护开展立法工作。“《海丝条例》构建了一整套保护海丝史迹稳定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有力地解决一些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海丝文化代代相传提供了牢固的基础、良好的环境、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该负责人介绍,条例根据泉州实际,对海丝史迹保护责任主体、保护措施、利用开放、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和促进海丝史迹保护提供了法规依据。

延续城市文脉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是海丝史迹,还是骑楼建筑、八卦沟、小八卦沟,都是见证泉州古城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历史遗存,是许多泉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郭培明介绍,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放在重要位置,聚焦历史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因地制宜,逐步构建起泉州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以法治方式守护泉州的城市文脉。

当前,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抓住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关键要素,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引领推动城市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融入新时代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打好立法和监督“组合拳”,依托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人大监督推进,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组织对《海丝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对内沟河、骑楼条例开展实施情况调研,对前三部法规配套制度和基础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调研,引领推动遗产点保护、内沟河整治、中山路提升等工作,有效促进“法规不睡觉、落地见成效”,为泉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付秀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