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重乡崇祖 爱拼敢赢 重义求利 山海交融 闽南人的精神世界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9-04-12

核心提示

一首《爱拼才会赢》唱遍大江南北,让国人熟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然而,璀璨多彩的闽南文化,其精神内涵不仅仅只是“爱拼敢赢”。笔者于10年前,从多维视角综合提炼了闽南文化的核心特征——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文见《闽南族群的精神和基本内涵》,刊登于2009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并被收入《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

上述四个核心特征互为关联,整体揭示了闽南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重乡崇祖”是寓理,阐释闽南人不忘来处、坚持厚德求诚的家国情怀;“爱拼敢赢”是直抒,彰显闽南人坚韧不拔、自强求新的精神;“重义求利”是白描,借助深层联想表达闽南人义利统合、兼容开放、务实求真的观念;“山海交融”是隐喻,透过意象述说闽南人随时可山可海的能力、顺势而为灵活求达的思维。

10年来,这个提炼和概括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了让闽南人更深入地领悟闽南文化的优秀基因并将之作为文化自信的源泉,让更多的海内外民众理解千百年来闽南族群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笔者把闽南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思路和内涵的表述再做一次深入的解析。□林华东

(本组图片均为泉州晚报记者陈起拓拍摄)

南音优美的旋律,至今仍萦绕在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之间。

南音优美的旋律,至今仍萦绕在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人心间。

泉州市区大坪山上的郑成功雕像,也是闽南精神的象征之一。

泉州市区大坪山上的郑成功雕像,也是闽南精神的象征之一。

“重乡崇祖”厚德求诚

“重乡崇祖”旨在揭示闽南人家国情怀浓厚、知晓把根留住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寓理,通过通俗化的字面,让人感悟闽南文化的深刻蕴涵。

闽南文化强调“厚德求诚”,闽南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中,要求祖孙后辈要慎终追远、立德修诚,追忆和传承祖宗先贤留下的优秀文化。“重乡崇祖”这一潜在的心理意识,已经渗透在闽南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随处可见他们在门楣上刻着姓氏郡望(如颍川、西河、陇西、太原),借以表达对先贤的景仰和家族的源远流长。闽南人越是远离故土,越是不忘从何而来。跨海入台的闽南人,家家户户同样刻写着姓氏源流,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远在异国他乡的闽南人,更是把自己的堂号郡望、宗族家谱视为命根子;凭此认亲忆祖,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最基底的文化,最能展现文化的品质。承载闽南文化的方言,不仅保留着古音韵系统,而且还在大量使用着古汉语的基本词,是与古汉语最接近的方言,被学界誉为“活化石”。例如,闽南人媳妇叫“新妇”(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跑叫“走”(《韩非子·五蠹》中有“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床铺叫“眠床”(唐李延寿《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皆是蹙柏”),男人叫“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国语·越语》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战国策·赵策四》有“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闽南人说“鸡母、鸡翁”,不说“母鸡、公鸡”,正是保存了古代汉语“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的构词方式。(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题》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还说“鸡母你如何叫唤?”)今天河南还有“鸡公山”,北方有“鸡公车”,重庆有“鸡公煲”。《诗经》里许多中心语在前的词语如“桑柔、羔羊、树杞、树桑、树檀”,到了普通话已经改成“柔桑、羊羔、杞树、桑树、檀树”;古代著名的“城濮之战”今天当说“濮城之战”。

因为有了古老的闽南话,流行于闽台和东南亚等地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等,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传统色彩。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瑰宝”、世界非遗的南音,其优美的旋律至今仍萦绕在两岸同胞和海外亲人之间,其唱词的标准音就是古老的泉州音。通过保留如此明显的“古早味”,借以表明一个族群追溯祖先、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闽南人达到了巅峰。

因为有了古老的闽南话,流行于闽台和东南亚等地的梨园戏等传统剧种,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色彩。

因为有了古老的闽南话,流行于闽台和东南亚等地的梨园戏等传统剧种,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色彩。

闽南人越是远离故土,越是不忘从何而来。闽台族谱交流活动,就是跨海入台的闽南人“重乡崇祖”的见证。

闽南人越是远离故土,越是不忘从何而来。闽台族谱交流活动,就是跨海入台的闽南人“重乡崇祖”的见证。

“爱拼敢赢”自强求新

“爱拼敢赢”传递的是闽南人的精神气质。“爱拼敢赢”是直抒,彰显闽南人乐观进取、不愿服输、勇于探索、坚韧不拔、自强求新的个性。

闽南地区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社会。上古时期居住着闽越人。汉武帝平闽并迁徙其民于江淮(公元前110年)之后,闽地空虚,给汉人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空间。到了三国时期,闽南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汉人。他们传承了“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观念,融汇了古代闽越人的抗争性。唐宋以来,闽南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吸纳了西方人尤其是阿拉伯人的竞争性,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坚韧意志。

闽南民谚告诫我们:“少年呣打拼,老来无名声。”“拼”与“赢”,刻画了闽南人的本质。闽南人无论做什么事,求“赢”是他们的终生追求,是他们的理想目标。闽南人的“拼”,不是傻拼,不是蛮拼,而是能拼、敢拼、善拼。

闽南人能拼,这种精神不只是男同胞才有,它还深深流淌在女子的血液之中。远的不说,上个世纪惠安县在洛阳江大罗溪上建造水库,参建民工大约有1.5万人,其中妇女群众超过1.3万人。无论是挖土、打夯、推车,还是锯木、打石、扛石,她们都奋斗在前,胜似男人。为表彰惠安妇女战天斗地建设水库的辉煌功绩,水库被取名为“惠女水库”。

闽南人敢拼。他们不满足现状,敢于铤而走险,敢于蔑视权威。据宋《舆地纪胜》记载:“(泉)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明冯璋在《通番舶议》中说,“泉漳风俗,唯利通番,今虽处以充军、处死之条,尚犹结兑成风,造船出海,私相贸易,恬无畏忌”。长期以来,“泉人贾海外者……海道回远,窃还家者过半,岁抵罪者众”,但他们仍坚持冒海禁之险。明清时期的闽南私人海上贸易就具有亦商亦盗的特点。明末的闽南,已经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海上私人贸易集团,其网络遍布东南沿海地区,长期控制着东南沿海的制海权。

闽南人善拼。他们善观时变,精于把握机会发展自己;他们懂得“听人说、看人做、自己想”的道理,正所谓“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掌握发展先机,努力地拓展赚钱的机会。只要门缝里还看得见一缕光线,闽南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他们坚信,别人能的我也能;懂得捕捉机遇,敢于无中生有!例如,南安市水头镇,本不出产石材,但是,改革开放的机遇,让水头人明白石材是住建的重要材料。因此,一家家石材企业鳞次栉比,全球各地的石材运达此处,经过这里的切割、打磨再发往世界各地。水头终于成为“世界石材集散中心”。“爱拼才会赢”作为闽南人的精神气质,已被全社会所公认。

到天后宫摸一摸“大米龟”祈福,是元宵节泉州民众的传统活动。

到天后宫摸一摸“大米龟”祈福,是元宵节泉州民众的传统活动。

爱拼敢赢的闽南人,打造出鞋服纺织等优势产业。

爱拼敢赢的闽南人,打造出鞋服纺织等优势产业。

“重义求利”务实求真

“重义求利”揭示了闽南人的义利观——讲究实际,反对虚无。“重义求利”是白描,通过字面表述的义利统合,传递了闽南人内心深处务实求真的观念。

闽南人敢于求利,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商人。他们脑子中的商贸情结,千余年来不曾改变。闽南民谚“卖三占钱土豆也要做头家”,生动注释了闽南文化中的商贸气场。宋代诗人刘克庄曾在《泉州南郭》中描绘了闽南人在海上丝路的冒险进取:“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绝堪悲。似闻近日鸡林相,只博黄金不博诗。”

闽南人善于求利,做实在生意,讲“你好我也好”,强调互惠共赢,推崇文明交往。他们胸襟豁达,视野开阔;善于宽厚包容,海纳百川!无论是在闽南本土,还是异地他乡,甚或域外他国,只要你是真心合作寻求发展的,他们都能与之真诚相待,和谐相处,并且充分尊重异族的信俗、信仰。1271年,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来到中国,他描述了泉州的港口与街市。水面上密布着帆影,“这些船只来自世界,大约有15000艘”。岸边人影绰绰,有士兵有海员,也有不同皮肤、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那时的泉州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外的开放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诸多宗教信仰因此大量流入闽南。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泉州至今尚存一座中国最古老的清净寺,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景教、摩尼教、印度教都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加上汉晋时期传入的道教佛教,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在求“利”的同时,闽南人尚“义”同样出名。他们推崇关羽,称之为帝爷公。千百年来,闽南人沿着“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历尽辛酸苦辣,明白抱团取暖之要义,在当地建会馆、兴学校、联谊乡亲,助弱扶危。他们热爱祖国、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乡梓,助学兴教、筑路修桥。毛泽东誉之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杰出侨领陈嘉庚倾囊兴学,其精神影响着当今几代人;汶川大地震,台塑大王王永庆率先一次性捐款1亿人民币,数额之大令人动容;侨亲李陆大爱国爱乡,捐巨资兴学办教、扶贫济困,声名远播,以之命名的“李陆大星” 因此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闽南族群推崇商贸,大把赚钱;报效社会,慷慨解囊。这种义利观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城泉州、东西双塔,是闽南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众多游子的乡愁。

古城泉州、东西双塔,是闽南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众多游子的乡愁。

“山海交融”灵活求达

“山海交融”喻指闽南人善于抢抓机遇,寻求最佳生存方式。“山海交融”是隐喻,透过山海意象述说闽南人随时可山可海的能力、顺应潮流灵活求达的行为方式。

闽南人的山海交融,在于他们能因势而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氛围造就不同的族群风格。闽南地区背山面海,生存环境造就了闽南人善于趋利避害的个性。安溪、永春、德化、南靖、平和、长泰等地面山,他们靠山吃山;当需要生存抉择时,他们可以弃山向海。晋江、惠安、石狮、龙海、东山等地面海,他们向海谋发展;当遇上淡季或者海禁之时,他们可以耕山雕石。总之,闽南人骨子里有着山海交融的共性,既能开山拓荒,又能驾驭海洋;既能发展农业,又能推进贸易。近代以来,许许多多的农耕者翻山越岭,面朝大海,走出家门,闯荡江湖,漂洋“过番”,渡海入台,寻求生路。据调查,目前台湾民众中祖籍安溪的超过230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1/10。南靖县梅林镇地处闽西南偏远山区,与海无缘,但其乡民却供奉着妈祖。原来在这深山老林里,自明末以来,也有村民到南洋及台湾等地谋生,现在梅林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就有10多万人。为保佑外出游子的平安,乡亲们请来妈祖到山里供奉祭拜,至今已延续300多年。

闽南人的山海交融,在于他们视野开阔。闽南一带地瘠民稠,生存压力迫使他们需要以海为田,以商养家。早在唐宋时期,他们的先民就已试水商贸,参与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担纲千年的时代弄潮儿,缔造刺桐名港。闽南人是商业意识最早觉醒、商贸文化最早形成的族群之一,是中华民族联系世界的最重要族群。今日的泉州,制造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一大批草根企业家为实现创业致富的时代梦想在奋斗,他们打造出闻名遐迩的“民办特区”,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力、以轻工产业集群发展为特点的“泉州模式”。

闽南人的山海交融,在于他们应势而动。上个世纪的安溪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安溪人能够依托茶产业和藤铁工艺起步,致力转变观念转型发展,把光电、光生物、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运作得风生水起。他们历经40年奋斗,实现由贫困摘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县的三大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63位,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脱贫发展的“安溪模式”。

闽南人的山海交融,在于他们敢于抢抓先机。他们相信“鸭子落水就会浮”,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慨叹土地贫瘠,不坐等政府救济;秉承“输人不输阵”的信念,深信“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奋斗就能梦想成真,千方百计地让自己走上富裕之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鞋服纺织、陶瓷建材、食品纸品、制伞拉链等强势产业,打造出名扬全国的“晋江经验”!闽南人是一个寻找撬动地球支点的族群,“山海交融”早已成为他们的典型特征。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