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风云激荡40年】1991年:联合国考察团到泉考察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12-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的“和平号”巨轮驶入后渚港,受到泉州人民热烈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的“和平号”巨轮驶入后渚港,受到泉州人民热烈欢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泉州,一晃已经过去28年了。回眸当年,一切仿佛还在昨天。”日前,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研究员说起往事,感慨万千。当时他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不仅是见证者,还是参与者。

6天考察

泉州是“海丝”博物馆的完美体现

1991年2月14日,正是农历除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号”巨轮驶入后渚港,开始了在泉州的6天考察之旅,受到泉州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一年正是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泉州返国700周年的纪念年。

在泉州期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交官、学者、记者考察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老君岩、九日山、清净寺、草庵、陈埭回族史馆、法石村,并在九日山勒石纪念;参加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典礼;在泉州威远楼、承天寺赏灯并评奖;在华侨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还观赏了地方戏剧、木偶表演和文艺踩街活动……2月19日,在泉州天后宫举行仿古祭海欢送仪式,随后考察团从后渚港登船前往韩国继续考察。

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于1990年10月23日从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启航,1991年3月3日抵达日本大阪,海上行程15500海里,沿途访问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日本等16个国家的21个港口及有关城市,其中包括中国的泉州和广州。

在完成考察后,总协调人迪安博士向世界郑重宣布考察团的结论:“泉州整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完美体现,在泉州考察是整个考察活动的非常重要阶段。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发展友谊之路,泉州在新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发挥中心作用。”

作为参与者,陈鹏鹏也深切地感受到此次活动“参与的国家多,社会涉及面广,着眼于丝绸之路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是一项和平和友谊的创举”。事实上,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和平号”巨轮驶入后渚港前四个多月,陈鹏鹏便作为我国委派的代表参加第一阶段考察:1990年10月21日至11月25日,他作为考察队的成员随团到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等国家考察,为泉州考察工作积累经验。

国际研讨会

联合国确立泉州为“海丝”起点

“最初,泉州并未列入考察城市,后经各方努力,泉州获得巨大成功,泉州人民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创造的辉煌成就不仅征服了联合国官员,也震惊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陈鹏鹏说,1989年10月9日,泉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呈报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筹备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任市长陈荣春指出,这项考察活动是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型的一次外事活动,意义非常重大,一定要搞好。

陈鹏鹏说,泉州在筹备此次考察活动时,接待港口的确定也几经周折,此前有两个备选方案:一是厦门港,二是肖厝港,但最终确定为后渚港,此举有力地向世界宣布,刺桐古港又振兴发展了。

此次考察活动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泉州陆续开展了多项后续活动,这些活动为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来自18个国家的近80名代表出席大会,确立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

起点地位的确定,后续更多世界级的大会也就顺理成章。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十年庆典在泉州隆重举行,同时召开“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确认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并派亚太地区文化官员来泉参加奠基树碑仪式;201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在泉州举行,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名青年参加。

相关报道

这一年 《泉州晚报》告别铅字印刷历史

1991年11月12日,创刊6年多的《泉州晚报》结束了传统人工铅字排版印刷的历史,迎来电脑排版印刷新时代。

就在这一天,泉州市新闻出版历史上第一张全部用电脑激光照排的报纸出版发行,当日的《泉州晚报》1至4版全部采用电子排版,铅字印刷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电脑排版印刷开始在泉州印刷业推广,平版胶印也取代了传统凸印,排版印刷效率大大提高,泉州印刷业开启了现代化产业之路。

在报纸的铅字印刷时代,排版印刷工序十分繁琐,刻字工人要先刻好字模,铅字工再把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挑出来。在印刷厂里,每种铅字都由一个个大架子支起来,占地面积足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铅字工要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大概位置。普通的铅字工一个小时只能排出近1000个字来,一篇文章往往要经过好几个小时才能排完。如果遇到铅字库里没有的汉字,还要手工现刻。

长期以来,泉州晚报社一直狠抓印刷质量,印刷质量始终处于福建省乃至全国地市报社的前列。1994年,泉州晚报社启用桑拿高速轮转多色印报机,《泉州晚报》在全省报界和全国地市报界率先走进“彩报时代”;2001年,泉州晚报社在全国报业和全省印刷业首家淘汰传统制版工艺,率先百分百应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迎来又一次技术应用的高潮;去年,《泉州晚报》连续第六年获得全省印刷质量评比第一名,第十次捧回质量评比的最高奖项“精品奖”。高质量的印刷让《泉州晚报》的版面清晰明丽、美观大方,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同时,还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