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泉港“母亲河”坝头溪:沧桑古县探遗迹 旖旎坝头说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7-27

金色的坝头溪 (施惠清摄)

金色的坝头溪 (施惠清摄)

美丽的西坝水圳

美丽的西坝水圳

明代坝头溪 文化积淀丰厚

坝头溪,是来了古县就不得不去的地方。有泉港“母亲河”之称的坝头溪发源于涂岭镇境内的吊船山,流经涂岭、南埔、前黄镇3个镇及山腰街道办事处,于山腰盐场出口入海。这里溪流碧水常年不息,两岸绿树浓荫蔽日,周边良田平川万顷,是泉港区最大的溪流。它面积宽广,主干流长23.32千米,中下游主河道长15.5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33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86.32平方千米,流域集雨面积97.79平方千米。

坝头溪明代又称“下庐溪”,关于它的历史渊源,不少史料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代《惠安政书》:“证果东溪。郡志发源定光寺后山,过横山桥,为下庐溪,与真如之水会而南流,至林田溪,古县溪,陂头桥,入添崎港。林田即龙田,陂头即坝头也。”后来清朝嘉庆年间的《惠安县志》也有相关记载:“证果东溪,发源涂岭北山谷间,东南流过横山桥,至下庐溪。真如溪,自横山发源,东南流过店尾桥,汇为潭,至下庐,与证果东溪合。东至龙田,又南至古县,过坝头桥,入添奇港。”

坝头溪上有数座不同年代建造的桥梁、桥闸及水圳,比较著名的有蔡头桥、凤阳桥闸、凤林桥闸和西坝水圳等。这些桥闸不仅是坝头溪流域诸村的主要通道,更为坝头溪流域的田地灌溉、应急用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悠悠坝头溪

悠悠坝头溪

蔡头桥

蔡头桥

满地皆是古迹 曾为富庶城区

在古县村一地,至今还有不少迹象可以证实古代曾在此建城。

据文史专家张家瑜所著的《千年古县有遗迹》一文介绍,位于古县自然村西向略靠北近4里的寨山山巅,地名叫“城内尾”。“城内尾”顶端刻有“城门”“官厅”的名称。在古县与下麟尾间白鹭岭下与下麟尾的许厝,早时留有一段城墙,用条石和块石垒了数丈长。城墙是封建社会的象征,一直到了清末还没人去动它。辛亥革命后,城墙石材陆续被周边村民拿去当建材。早时还传闻,社仔岭是西门,石湖岭是南门,雪岭(即世岭)是北门,这些名称、遗迹、传闻,都充分证实古县确曾建过城,而且是东西长、南北窄。西北多山,山不高,而以蚁山为最高,海拔161.6米,蜿蜒分两支向东。南支以中间一条小溪由西向东流,而明显分为南北聚居地,各村落都称这小溪是“门口溪”。北支也以龙田澳溪流向东流,下麟尾以东形成一大盆地。从全部结构看,可以说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县址所在地。

根据民间传闻,古县县址应在伏虎岩之东稍偏北,周围都是范围不大、人口不多、杂姓而居的自然村。从西北往东南,亭头有朱、吴,社仔岭有刘、郑,东庄和桥仔头有陈、蔡、林、郑,古县有黄、李、詹,下麟尾有方、林、许。从北向西,西坝有蔡、吴,龙田有郑、林。往南向西,留山有郑、连,溪古有邱、连、郑。而古县附近的坝头、后张、三朱、前黄等都是聚族而居。

一个县在古代奉祀社稷神,因此有城必有“社”。古县的杜仔就是奉祀社稷神的所在地,这也说明它是县建制的具体标志。

坝头溪溪水清澈如镜

坝头溪溪水清澈如镜

坝头溪水闸管理站

坝头溪水闸管理站

从涂岭到芦朴村,沿东南经梧坑岭、社仔岭、石湖岭,约五里,与从东庄到世岭,路上都铺有不规则的大小石头,这是古代的大道。当时水路有距古县北向二里许的龙田澳,早期海水可到这一带,是避风的好港口。这里曾挖出船绳、船舵,证明商船可直达此地。特别是距古县仅四里的坝头(即码头,闽南语谐音叫“坝头”),目前的七里巷和巷东的石阶,应是海船上下的石路。沿巷再向东有条石、块石砌成的石墙,有十丈左右,这应是大船靠岸的码头遗址。可以看出,古县的水陆交通在当时还算方便,特别是陆路,从驿坂往北八里,有一天然形成的潼关,易守难攻,是较理想的古县屏障。

龙田村村民曾在田中挖出金块锭。东庄周围也曾发现陶瓷殉葬品。这些都说明这里早期可能是繁荣的商业区。

古县李姓世代相传,系大富豪李九官三族亲的后裔,如果这里没有较有利的居住环境,一巨富族亲绝不可能轻易迁移到这里居住。

这里还留有两个闻名的古寺遗址。距东庄西向半里许,有一座三落双护厝的大寺,不知何故已全部坍塌无存,但寺之规模仍依稀可辨(目前在此盖有一小寺)。寺东有一口六角三宝井,还保存得完整无损。距石湖驿路一里许的一圆通院,曾有较大规模。

考古专家综合认为,这里留下的遗迹因年代久远,有的较完整,有的已遭严重破坏,但如果进行深入考察,还能依稀看到古县古迹的一鳞半爪。

凤林桥闸

凤林桥闸

凤阳桥闸下的旧码头

凤阳桥闸下的旧码头

西坝桥

西坝桥

截弯取直巧 改造古港重现新生机

据当地村民介绍,旧时坝头溪有99条源流,溪沿山边走,有“99曲”之称,那里水流湍急,给当地居民造成不小的人力和财产损失,而坝头溪的仙洞山脚一个山流冲下的潭因为危险重重,被称为“死人窟”。如今,记者考察此地之时所看到的坝头溪,已历经变迁。

由于弯道多,水流不畅,涝灾不断。有句俗话说:“坝头好风水,无雨赚大水。”夏天别处下雷阵雨,坝头还赤日炎炎,内山大雨造成的山洪使坝头成为汪洋大海。当地文史专家连力东编写的《阿山坝水》一书介绍,这里曾被连淹13次。

频繁的水灾导致田园荒废、沙丘遍布,素有“不缺坝头溪沙母”之称,意指坝头溪的沙是取之不尽的。

1958年9月,惠安县分片成立了5个人民公社,坝头被归于超先人民公社前黄管理区。当时惠安县人民委员、前黄管理区负责人连兴(又名“连春兴”,凤山村流上人)率先提出治理坝头溪的议案,获得通过。

经水利部门勘察、设计,从涂岭世上村到山腰,溪宽60米,截弯取直,于1959年发动超先公社所有生产大队分段包工,人们肩挑手提日夜奋战,在1960年春全线完工。开完坝头溪后,沿岸各生产大队又在所属地段植树造林,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当时的坝头溪两岸绿荫密布,溪中舟影点点,溪水清澈可饮,溪内鱼虾成群,每逢夏季各地群众纷纷到此游泳戏水。直到1972年,为解决坝头南片区用水问题,凤阳、凤南、凤北等生产大队在坝头溪上修建了一座大水闸,大船只才无法进入此地。

1967年,凤山大队对坝头洋进行整片规划,开挖了3条大沟,把后溪取直通入坝头溪,坝头旧溪道全面干涸,坝头得以命名的水坝和下墩大桥也逐渐被土掩埋,现在原水坝已铺设了水泥路,周围都建起了房屋,大桥尚露出1孔和3块桥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幸的是,古县并没有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抛弃遗忘,它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里的遗迹,以及它们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明,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正等待着后人来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来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