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内容

一次买断、出版单位侵权成文学翻译抑郁主因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9-09

  青年翻译家孙仲旭于8月28日在广州辞世,享年41岁,代表译著有《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九八四》、《动物农场》、《门萨的娼妓》、《有人喜欢冷冰冰》、《塞林格传》、《梦想家彼得》等作品,孙仲旭是因为患有抑郁症而自杀的。对于他的英年早逝,众多文化名流和文学爱好者在网上进行了哀悼。一周之后,他于十年前翻译的伍迪·艾伦的作品《门萨的娼妓》首版首印版本在网上已拍到300多元一本,网友表示不会卖掉,“3000元也不卖,因为这书太好。”同时,译林出版社在2007年推出的由孙仲旭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迄今已售出近10万册。贡献巨大且拥有大量读者,但这改变不了国内译者收入仅为千字60—80元的现状,收入水平与付出的劳动相去甚远,孙仲旭的离世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翻译家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

  生前撰文谈“剥削” 千字不超过80元

  孙仲旭在2010年的时候就曾在豆瓣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剥削译者》的文章,他站在“地主老财”的一方调侃如何去“剥削”译者,作为业内人士,把译者无奈面对的诸多问题一一分析。如“把稿费水平控制在千字50—70元范围内即可”,“利用Word软件统计数字,而非多年来出版界采用的版面字数,这样可以使一本15万字的书节省3万字稿费支出。”“尽量采用一次性付酬方式”、“做引进版权书,跟译者订合同争取不写明期限”,将译者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和盘托出。

  而事实证明,孙仲旭在文章中谈到的问题,所言非虚。新经典文化公司外文工作室一位负责人向媒体透露,“千字70-80元的稿费在国有出版社中算高的,有些是40-50元的情况。”而孙仲旭曾经的“甲方”,东方出版社的编辑刘丽华也回忆,当时给孙仲旭的翻译费用“记得好像是千字60元吧!很低”。记者分别向国内数家出版公司核实,如今给译者的翻译费用为千字60元到80元,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付款”。

  “一次买断”和无期限合同 让译者受伤害

  在采访中,一位翻译家告诉记者:“在如今,对译者伤害最大的是一次性买断译文和合同不写明期限,这两种不公正待遇是对译者劳动的极不尊重。”虽然“一次性买断”的情况在出版社与作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但基本上都出现在作者从事写作的初期,或是“成名”之前,彼时不少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并非抱有十足的信心,甚至觉得不如“一次性”卖出更为“保险”。而且多数抱着投稿的态度,这种“私洽”方式也相对公平,毕竟出版社也要承担非知名作者的投资风险。作家白落梅的成名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当年就是以“一次性付酬”的方式卖给出版社,虽然销量惊人,但是她本人仅获得些许稿费。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作品往往都是引进的国外优秀作品,一些甚至是世界名著,不愁销量,但是根据“行规”,大多数译者只能拿到稿费,并非可以按照销售比例进行分成。

  而“合同不写明期限”,则对译者的利益伤害更大。孙仲旭在《如何剥削译者》中写道:“与译者签了买断式无期限合同的好处,是除了不必付印数稿酬而省笔钱,如果这本书畅销或销量稳定,出版方决定在引进版权到期后续期继续出版,除了最早的第一次付稿费后,之后再卖多少本都跟译者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即使此次购买版权到期后不再续买版权,别的出版社引进版权后想用这个译本的话,也得由该出版社或者译者出面央求解约,这时主动权完全在持有买断译稿合同的出版方这边,甚至可以从中获益。”有译者表示,“出版社用译者的译文一版再版,反复盈利,却不再支付译者一分钱。”出版单位为了获利,用这种方式,让一个译本“发挥”最大热量。

  引进版权费用高 从译者身上挤“油水”

  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版单位也有“苦衷”,出版人钟先生曾参与诸多外版书的引进,他告诉记者,“翻译名著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了,多数经典作品在国内也都有了较为权威的译本。而每年的引进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出版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在他看来,一些知名国外畅销书作者、或者获文学大奖的作者的作品基本上是“版权难求”,朗达·拜恩、门罗等人的版权引进都引起过“圈内混战”,代价就是出版单位要付出高昂的引进版权的费用。钟先生还介绍说:“这样高价引进的作品也并非可以一直畅销,往往在高峰之后会被其他作品的风头盖过。”也有不少出版社目光独具,在外国的“故纸堆”和“专业圈”中找作者,或者“押宝新人”,但是这样的作品很有可能成为小众书,除此之外,装帧、印刷、设计都面临着上涨的成本,电商的低折扣销售也让盈利空间变小。在出版单位的“困局”里,译者也成了最容易“受伤”的人。

  译者的权益除了在“白纸黑字”的合同上被挤压,也面临着诸多侵权问题。还有一些出版单位为了节省成本,甚至在译本上动起了歪脑筋,将公共版权书的国内中文译本直接增减字数,换掉人名翻译,用“中文翻译中文”的方式对译者进行侵权。而对于这样的侵权行为,大多数译者受到财力和时间的限制,选择了沉默。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