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内容

延续多年的传统音乐类综艺亟待革新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8-07-25

7月13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重装归来。首次启用全男导师团,赛制、导师、学员都有改变。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新歌声》再到《中国好声音》,这档历经收视波峰和低谷,已走过6年的节目,面对当下音乐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竞争态势,能否再掀波澜?几乎同时,预热已久的《中国新说唱》在网络平台爱奇艺首播,有报道称,第一期上线4小时收获破亿播放量。

最近几年,不少新近诞生的音乐类网络综艺节目引发热议,而一些传统同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此前有调查显示,集结众多明星的《跨界歌王》《嗨,唱起来!》,远不及《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些新生节目引发的话题性和关注度。有业内人士直言,一些传统音乐类综艺节目进入收视“疲态”,遭遇转型阵痛,亟待华丽转身,以获得持续发展。

“大咖”云集却热度难再

此前数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一度与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并驾齐驱,各出奇招争当收视冠军。但随着类似节目不断涌现,模式雷同,内容单一,亮点几成“模板”,真实的音乐故事被镀上过于夸张和煽情的表演外衣,观众日渐审美疲劳。

后来的《跨界歌王》《梦想的声音》等节目也都是集结各界明星,但从整体上难脱窠臼,跟上述几档节目雷同。加之参与其中的不少“大咖”明星已是综艺“熟”脸,同时出现在好几档节目中。这种高频模仿的模式,难免让观众视觉疲劳。而就明星本身而言,能展现的特色和优势逐渐弱化和重复。于是,即便是“大咖”云集的节目,因为缺乏新鲜感也很难保持收视热度。“换一个节目,还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没有新鲜感了。”一度热衷于观看音乐选秀节目的全职太太闫晓琴对《工人日报》记者抱怨说。

一些传统音乐类综艺则面临转型之痛。比如中国首个国家级电视声乐权威赛事——《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创办于1984年,按照唱法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大组别,参赛歌手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唱功之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专业音乐知识考核。这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传统音乐节目,历经29年,共举办15届,曾选拔出戴玉强、吕薇、阎维文等知名歌唱家,最终止步于2013年。

而另一档央视自创自制的品牌音乐综艺节目《星光大道》,自2004年开播以来,坚持以“百姓舞台”为宗旨,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业普通劳动者提供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10多年来培养大批大众喜爱的百姓歌手。制片人许志刚对《工人日报》记者坦言,节目如何更好地契合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是他们现在重点考虑的问题。

繁荣背后的“先天不足”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最近几年音乐类综艺节目制作数量实际在逐年增加,但总体受关注度却呈下降态势。这种局面的产生与传播渠道多元化、制作模式僵化以及观众群体的自主性上升直接相关。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文艺系系主任郑向荣教授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青歌赛”这种传统单一竞技模式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走红于收视渠道比较狭窄无需充足宣传推广的时代。这种主打学术性和权威性的新人歌手评判选拔方式,难以适应当今新媒体时代对节目丰富度和新颖度的要求,更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从这个角度讲,“青歌赛”节目确实已过时。

据了解,当前不少音乐类综艺缺少爆款和吸引力,源于之前占据收视市场的一些音乐节目仍延续旧有模式,缺乏创新。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在前几季获得高收视之后,并没有推出新的节目形式和创新内容,这使得节目生命周期快速缩短。节目样态没有爆点持续重复必将陷入收视疲劳。

社会文化学者郭簃表示,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大多引进于国外,自身原创力不足。而这种简单拿来主义,竞相效仿的结果,形成一种“先天不足”的虚假繁荣景象,看似达到收视高峰,实则不适合此类节目的长远发展。因为,面对视频内容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媒体格局,受资本与市场影响,不少音乐类综艺过于注重节目之外的噱头和“故事”,而忽视了内容本身的专业性和精神价值。

对此,作为有着多年央视音乐类综艺节目制作经验的许志刚,表达出更深层面的文化价值忧虑。在他看来,音乐类综艺节目本身具有较强的精神文化属性,应向社会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而作为央视和地方卫视这样的主流媒体,在新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更应坚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责任,肩负对大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价值引领的使命,因此不应像一些网络综艺片面追逐点击量而采用过于迎合受众的方式,“我们需要坚决抵制被商业利益绑架的文化综艺,那些过于哗众取宠或博人眼球,与音乐节目本身关联度不大的所谓突破或颠覆,都不可取。”

坚守与创新,皆不可少

事实上,传统综艺节目在进入网络等新媒体时代后均面临不同程度转型,如何在急剧变化的传播环境和观众欣赏习惯中,找到有效引爆点,成为业内公认的难题。

许志刚表示,除了坚守核心价值外,创新同样重要。比如《星光大道》在坚守正向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从内容到形式,从传播渠道到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创新,“我们正在建立多媒体融合传播的格局,也在与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接触,同时节目也已融入一些与网友的互动,等等。”

最近较流行的《无限歌谣季》和《我想和你唱》都在创新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前者是一档侧重情感故事的音乐创作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李荣浩、薛之谦等专业音乐人担当“无限唱作人”,一对一带领非专业“歌谣研修生”进行音乐创作。该节目导演表示,在这个寻求差异化出路的时代,粉丝经济和嘉宾“流量”是节目制作的考虑因素,但节目核心仍是怎样做到“好看”,专业音乐人和非音乐人的搭档创作,展现的是普通人生活也可写成歌曲。

而《我想和你唱》节目最大特点在于明星与素人结合。节目用不同特点明星搭配不同身份素人,创造出更多可能性。总导演王琴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素人嘉宾选择首要原则是多样性,会尽量去粉丝化,回归歌曲本身,不参照当红程度或自带流量来选择明星嘉宾,“能来的嘉宾至少要有5至6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能唤起观众无限回忆。”

郑向荣认为,音乐类综艺制作最终还是应回归音乐本身。首先是音乐“佳”。任何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根本核心应是歌曲,然后才是在歌曲基础上对歌手本身个性的展现,是音乐和人的结合。最后是音乐之外综艺的延伸,将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满足不同人群需要。

而在许志刚看来,“节目最终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随着观众媒介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高质量的节目一定会赢得观众认可。”

责任编辑:曾丽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