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内容

每一步都用心 每一部都含情 从开幕八周年解读国家大剧院的文化情怀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12-29

歌剧《方志敏》剧照

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全国巡演

歌剧《骆驼祥子》亮相歌剧故乡意大利

歌剧《日出》谢幕,作曲家金湘登台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反思战争

歌剧《阿依达》一票难求

国家大剧院“艺术基地学校”硕果喜人

“周末音乐会”成经典品牌

大师面对面,郎朗指点琴童

文艺小分队“百场演出下基层”

“舞蹈节”走出去,艺术就在身边

丰富的殿堂展览,吸引观众驻足

  2015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NCPA)走过了历史上的第8年。

“8”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有吉祥之义;而换一个视角,它又恰是数学中的无穷符号“∞”。

“8”蕴含了无限,这也正是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一个精彩隐喻。

8年创业历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国家大剧院通过不懈的努力,突破有限的时间,不负国家与人民的期待,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尊敬。

回溯它走过的这8年,你会解读出蕴藏在时间背后的“NCPA密码”,解读出一座剧院心系国家、时代与人民的文化情怀。

矢志不渝 为人民创作让艺术照亮时代

2015年岁末,国家大剧院同时奉献两部原创大戏,一部歌剧《方志敏》抒写家国情怀,一部京剧《正考父》再现清廉忠义。至此,国家大剧院又一次刷新了自身的纪录,以今年12部全新作品、8年总计59部院藏剧目的高额产量,交上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

从2008年创排第一部歌剧《图兰朵》,到2015年一年打造12部新制作,有人说,国家大剧院堪称“海量”,这样的生产能力全世界屈指可数。有人说,国家大剧院势如“井喷”,每一天都以加速度和时间赛跑;有人说,国家大剧院的创作生命力势不可挡,不仅为国内文艺创作注入活力,也打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极”。这一切都缘于国家大剧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剧目生产体系,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创作之路;更缘于这座剧院一直以来不变的初心: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讴歌。

文以载道 用作品回应时代凝聚精神

当亲民为民的正考父从历史深处走来,当坚如磐石的方志敏咏唱起心中赤诚的信仰,一座剧院的创作情怀也呼之欲出。坚持艺术的导向性,“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便是情怀,八年如一日的情怀。在大剧院人看来,文艺从来不是风花雪月,文艺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它能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塑造国民心智,弘扬永恒价值。

纵观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核”与“魂”: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或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国家大剧院将舞台的聚光灯对准时代,对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用心为每部作品赋予了闪光的灵魂。那是文艺的灵魂。

歌剧《方志敏》重温热血年代的赤子之情,讲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中国梦”。那篇至真至诚的《可爱的中国》被谱写成贯穿全剧的音乐基调,在方志敏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唱响了爱国主义最强音。

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把凝聚一代人集体记忆的银幕经典搬上歌剧舞台,不仅实现了从一种艺术样式到另一种艺术样式的完美跨越,更将民族团结的家国大义传承了下来。

原创话剧《王府井》在大气、深沉的叙述中,传递出勤劳、坚韧、乐观、包容的民族精神,观众在见证“中华第一街”沧桑变幻的同时,更触摸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而另一部改编自中国经典戏曲题材的歌剧《赵氏孤儿》,则弘扬了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的浩然正气,让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古典大义在当代舞台上飞扬。

正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原所说:“从解读民族革命精神到展现经典文化力量,国家大剧院坚持用原创的精神来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始终在生产创作的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的价值追求。”

步步留痕 走在打造经典的道路上

创作之艰难,难在出精品;创作之可贵,贵在出精品。国家大剧院能在8年里坚持不懈打造精品,究竟是怎样做到的?院长陈平给出的答案令人信服:栽下梧桐引凤凰,吹响优秀艺术家的“集结号”;沉下心来搞创作,将艺术质量视为生命。

对于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来说,截止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她已经17次与国家大剧院合作。而此前的20多年间,这位优秀的歌唱家一直在欧洲大陆徘徊,绝少有机会在中国唱歌剧。

作曲家郭文景亦如此。从1994年到2014年,郭文景写了整整20年歌剧,不少作品一直在国外上演,但从没有一家国内机构向他抛出橄榄枝。直到国家大剧院推出歌剧《骆驼祥子》,郭文景的作品才第一次面对祖国的观众。

在他们之外,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家正在被国家大剧院紧紧聚拢。“东方普契尼”金湘在病榻之上写就生命中最后一部歌剧《日出》;电影大师张艺谋跨界执导京剧,打造出满台生辉的《天下归心》;剧作家万方历时两年,为国家大剧院改编了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著名导演陈薪伊更是情有独钟,先后六度与国家大剧院亲密携手……

一手抓中国原创,一手抓西洋经典,国家大剧院吹响的“集结号”,也传到了世界。“金牌导演”强卡洛、乌戈·德·安纳来了,“指挥沙皇”捷杰耶夫来了,“歌剧之王”多明戈来了,“世界第一男中音”里奥·努奇也来了……国家大剧院以开阔的胸襟向全球艺术家张开双臂,不图所有,但图所用,使创作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更秉承严肃、严谨的创作姿态,不做急就章,一部一部,细细磨砺,竭尽全力寻作品之“精”。

为了谱写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家雷蕾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翻山越岭,在塔吉克族人民中间浸染最淳朴地道的民族音乐,最终创作出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咏叹调。歌剧《方志敏》甫一立项,国家大剧院便带领主创团队,南下江西,一路追溯红色记忆。在长达半个月的采风中,主创人员披星戴月,踏破铁鞋,将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资料重新拾起,最终满载而归。目前正紧锣密鼓推进中的歌剧《兰花花》,更是经历了足足4年的漫长酝酿。其间,国家大剧院组织创作研讨会20余次,剧本七易其稿,一次次论证,一遍遍推敲,最终尘埃落定。这让编剧赵大鸣由衷感慨:“国家大剧院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每一步都走在打造经典的路上。”这也许就是“NCPA制作”拥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秘密。

集腋成裘 赢百姓口碑树世界品牌

正是因为每一次创作都走了心,所以国家大剧院的作品也一次次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2015年底,一个最新出炉的数字让院长陈平颇感欣慰:这一年,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销售率突破了86.6%,这意味着,“NCPA制作”在老百姓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国家大剧院坚持创作的出发点——从群众中来,检验的标尺——回到群众中去。事实是最好的印证和汇报。

2015年1月,歌剧《阿依达》首演面世。这部被祖宾·梅塔盛赞的制作,演出两周前票房就已售罄,实现了100%的“大满贯”。很多没抢到票的观众,开演后仍围在剧院门口,翘首以盼,这在歌剧传统并不深厚的中国,不啻为一个奇迹。这,是人们对国家大剧院最实在的肯定。

话剧《王府井》、《简爱》问世至今,常演常新,经久不衰,双双突破百场纪录。每一次谢幕与收官,本身就像一场隆重的大戏:曲终人不散,雷鸣般的喝彩声如山呼海啸。这,是观众对国家大剧院最真诚的礼赞。

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一年巡演六省七地。从北向南,从南至北,行程总计两万里。上海、广州、新疆、福建……不同地方、不同年纪的人们流着相同的眼泪;台上唱、台下和的动人场景一次次重演。这,是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深切感动。

当“帕米尔红花”开遍祖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剧院作品也走出了国门。2011年,歌剧《图兰朵》亮相韩国首尔,“18分钟续写”让观众惊艳;2012年,京剧《赤壁》在古老欧洲掀起一股“京剧热”,中华国粹的美不胜收令400年历史的维也纳城堡剧院澎湃沸腾;2015年9月,《骆驼祥子》也跑进了歌剧故乡意大利,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共和国报》为该剧慷慨打出四星高分,称“该剧如同一座20世纪初的世博会展馆,将西方音乐形式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上,传递出令人惊喜的力量”。

为人民创作,赢得了人民的口碑,也树立起了“NCPA制作”的世界品牌。做一部,立一部,留下一部,传开一部,这是国家大剧院的梦想,也是中国梦的缩影。

滴水穿石 用艺术反哺人民涵养时代

创作的车轮滚滚向前,艺术普及的蓝图也在8年间渐次铺开。用艺术反哺人民群众,让艺术涵养城市生态,国家大剧院将这称为“滴灌工程”。

“滴灌”二字折射着一座剧院积点滴之力、树百年大计的良苦用心;“工程”更勾勒出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面向未来、覆盖全社会的宏大格局。8年来,每年从票房中拿出4000万元投入艺术普及和传播,每年举办各类普及活动1000余场,每年文化惠民180万人次……一座剧院心系人民的文化情怀就刻在这些数字里。

薪火相传 拥抱青少年就是拥抱未来

当全球剧院都在为“年轻观众从哪里来”而惆怅时,国家大剧院适时铺下了一条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艺术普及全链条。赢得了年轻人,就赢得了艺术的未来;拥抱了年轻人,国家大剧院也拥抱了艺术的明天。

2014年5月,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与自忠小学成为了这座艺术航母的亲密小伙伴。在这两所普通的小学里,国家大剧院开辟出一方艺术教育的试验田。每学期2300个艺术学时,专为孩子们量身设计。短短一年,艺术的种子在娃娃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花,更结下了果。当歌剧《阿依达》、《安德烈·谢尼埃》的大幕拉开,小学生们登上了国际大舞台,载歌载舞的表演格外抢镜,赢得了媒体与观众的关注与赞扬。孩子们没有想到,艺术家更没有想到。

另一件大事,则是“歌剧兴趣培养学校”的遍地开花。2011年,北京市20所中学挂牌成为国家大剧院第一批歌剧基地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晃四年,东城、西城、海淀等5个城区的153所学校都被纳入其中。在国家大剧院,你经常能看见基地校的孩子们穿梭在台前幕后,看彩排、听讲座、观摩展览、搞实践性演出……与艺术同行,孩子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大学生在这里同样也有一方圆梦舞台。面向全国艺术高校的展演平台“春华秋实”,国家大剧院一做就是8年。6000余位青年学子在这里扛大旗、唱主角,架起了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的联动之桥,也让高雅艺术在青春的舞台上薪火相传。

在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看来,青少年阶段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国家大剧院摒弃功利之心,积极推动艺术资源走进校园,助力青少年素质教育,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示范。”

雷打不动 艺术普及成为亮丽风景线

如果说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链条,是国家大剧院的新探索,那些林立在穹顶之下的经典普及品牌,则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周末音乐会”还是“经典艺术讲堂”,无论是“大师面对面”还是“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大剧院同生同长,成为其生命体的一部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周末音乐会”相约每周一,雷打不动。名团名家的高品质对应的是40元的低票价。它不仅黏合了一大批北京的“铁杆粉”,更吸引着跨城市的追随者。河北唐山的李园园每周都要坐火车,跨越170公里赶来赴约。

“经典艺术讲堂”坚持为普通人讲经典、品经典、赏经典。多少第一次走进剧院的人,与艺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一场讲座,引发的或许是意想不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走进唱片里的世界”早已成为音乐发烧友的快乐大本营。8年举办唱片签售活动500余次、艺术沙龙近千场。每次开票,总是长队蜿蜒,一票难求。

“大师面对面”则一次次让顶级艺术家与中国观众零距离、面对面。从“男中音之王”里奥·努奇到“歌剧女皇”乔伊斯·迪多纳托,从京剧泰斗梅葆玖到“钢琴王子”郎朗,他们成为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的志愿者,著名指挥谭利华甚至为此婉拒过同时段的商业活动。

做公益难,把高雅艺术的公益普及做成一个个经典品牌,则更难。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的感慨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是用态度和内容说话的,这么多年来,真正做出了优势,也做出了水平。”

马不停蹄 往城市的每个角落输送文化

院内普及,孜孜不倦;院外“滴灌”,亦不停歇。

每年歌剧节、舞蹈节、五月音乐节,舞台上的流光溢彩自不必说,“走出去”的“公益大礼包”则赢得了更多人的叫好。从学校到社区,从厂房到医院,从企业到博物馆……活生生的艺术之美被带到了城市各个角落,城市也由此跃动起丰富多彩的文化脉搏。

今年的“百场演出下基层”更倾注了国家大剧院公益为民的拳拳之心。管弦乐团、合唱团、驻院艺术家结成的“文艺小分队”,行走在路上,马不停蹄、风雨无阻,让艺术的春风吹拂千树万树,吹进千家万户。在延庆文化中心,当地宏志班的孩子们聆听了人生第一场音乐会;在密云蔡家洼村,农民顶着暑伏的大日头,看得兴高采烈、心花怒放;在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居民与远道而来的歌唱家亲密合作、完美互动……

“走出去”还意味着走出传统的传播方式,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实体剧院走向虚拟平台。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打造了一座24小时不落幕的网上剧院,日均独立用户访问量已达10万之多;“乐行北京”计划,让古典音乐回荡在北京10条地铁线的160个车站,给奔波在路上的都市人带来了许多音乐的慰藉;一部部高清歌剧电影的新鲜出炉,让舞台表演艺术牵手现代数字传播,用科技拉伸“歌剧魅影”。国家大剧院搭乘新媒体的快车,让艺术的微粒子在“互联网+”的放大下,不断发酵,使艺术的核裂变成为一种可能。

艺术与人民,国家与时代,这是8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秉承的情怀:为人民创作,让艺术照亮时代,照亮时代中前行的人;以艺术反哺人民,让艺术涵养时代,涵养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

责任编辑:李宇航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