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泉台交流 > 正文
金门寻访“抢救历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烟
发布时间:2013-06-06 来源:东南早报

孤山荒冢怅望故乡60年

 

 

  新山义冢杂草丛生,不知埋葬着多少盼望归乡的孤魂。

 

 

  许金龙非常希望这些无主坟能尽早得到保护,并魂归故里。

 

 

  11月19日,陈炳源的后代找到其破败的坟茔,小小墓碑已湮没于泥土中,后人只好徒手挖土露出墓碑。

 

  一棵小树底下随便一数就有至少三个墓碑。

 

 

  上百亩荒山上,成了牛羊放牧场,坟茔间到处是牛粪。

 

 

  荒草丛中,一块小红砖就是一个坟茔的标记。

 

 

  一座破败的墓葬上长出了一棵大树,仿若墓主人在眺望远方的亲人。 

 

    金门爱心基金会会长许金龙将早报特派记者此次金门行称作“抢救历史”——“必须有人记录这段历史,那些客死金门县和台湾本岛的匠人们,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与亲人团聚。希望看到报道的人,都能加入到帮助匠人们寻亲的队伍中,别让孤魂继续在无人问津之地怅望故乡”。

    金门当地人关于坟墓有两种称谓,一为“冢”,二为“墓”。“冢”一般用来指乱葬在荒山上的异乡人及本地穷人之墓;上世纪50年代,每个乡镇都出现规划整齐的公墓,此后过世的人,包括异乡人,基本上都葬在公墓内。

    新山义冢是一位洪姓善人买下,提供给客死异乡的外乡人的免费墓地。它的荒凉,若非亲临很难体会。

    背靠香莲庙的一侧山脚下有一条小径上山,这是当地农民经年累月上山种地踩出的捷径。

    山上日渐荒芜的田地,已然成了农民放牛的场所。再往里走,就是义冢——没有任何标志,义冢与农田和其他山头唯一的区别,就是近一人高的荒草。

    据许金龙介绍,义冢最早的坟墓,可以追溯到清代。两三百年之后,这里几乎成了乱坟岗,各种坟墓纵横交错,甚至层层叠叠地挤在一起,偶尔见到几个被掏空的坟冢,“那是被墓主人后代迁到台湾本岛或者金门县的公墓去了”。为早报特派记者领路的,是惠安同乡会会员庄顺良,他说,现在留下来的坟墓,大多是外乡人的,死后葬在这里,与亲人永远失去联系。

    就算是公墓里的外乡人,也同样孤独。在金山公墓和金城镇的基督教公墓内,许多刻着惠安、同安等地的墓碑,墓体坍塌,连字迹都模糊了。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