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泉台交流 > 正文
金门寻访“抢救历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烟
发布时间:2013-06-06 来源:东南早报

  金门县金城镇民权路上,还有石工队提供石材修筑的百米围墙。

 

 

  金门著名的模范街,是当年石工队集中、联络的地方,也聚居着一批知名的泉州建筑师傅。 

    生活

    编入军队 走遍各个乡镇

    目前已知的1949年到金门的惠安石匠,大约分成两批。郑赞成、许祖成带领的一批约七八个人,张云龙、陈实珍分别带领20多人,坐同一趟船抵达金门。

    到金门之后,这些惠安石匠与金门原有的外来石匠一起被编入军队,成为历史上的“石工队”成员。

    骆建发记得,陈实珍、张云龙、许祖成是厦门石工队里三支石匠队伍的队长。平时石匠们分散作业,到各个乡里采石。

    房间透风

    睡觉铺稻草盖米袋

    由于工作地点不断变化,大伙儿居无定所,甚至连被子都没有。“我们只能在地上铺稻草,垫席子,盖米袋,睡在四面透风的房子里。” 后来,队长张云龙为大伙添置了毯子。

    每日石匠能分到27两糙米,基本能保证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顿干饭。可是,大家常常把米省下来,和当地人换钱。张赞南说,闲钱不多,石匠们喝酒、抽烟都要钱,能省则省。

    逃跑充军

    生活充满变数

    在金门的艰辛生活,还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楚。骆建发30多岁才结婚,“有些人割舍不下家乡的妻儿,有些人则担心在金门成家立业,以后回惠安不方便”。

    1950年和1951年,部分受不了思乡之苦的石匠逃跑了。骆建发的哥哥骆平辉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包括骆平辉在内的8个石匠跑了。“他们花重金雇渔船,趁着夜色跑回厦门。”1951年,又有4个石匠以同样方式逃回家。

    迫于无奈

    石工队解散

    有一年,石头需求量下降,石工队暂时解散。几年后,许祖成、陈实珍去世,他们手下的石匠归入张云龙手下。

    1955年石工队正式解散时,张云龙的队伍里已有石匠上百人。

    石工队解散,石匠们一下子失去工作。“有的人继续做打石老本行,有些人则做生意。”张云龙的妻子魏玉英说。

    “厦门石工队,现在解散真吃亏,工人一人散一处,不知何时能做对……”,这是此次通过早报追踪报道,墓葬刚刚被发现的陈炳源当年为石工队遣散而填的词。

    融入困难 白手起家

    陈荣文认为,生活艰辛,内心苦闷,是当时大多数石匠的真实写照。金门当地人多以姓氏为族群聚居,突然出现的异姓外乡人显得格格不入。

    “父亲1979年才有自己的房子,家里7个兄弟姐妹,我只能自己为房子打拼。”张赞南的二儿子张辉权继承父业,开了一家小型石材作坊,打拼了很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骆建发在金门一直租房住,“女儿们在台湾买了房子,也就不想买了”。

    石匠们经历多次离散,却始终互相牵挂。1958年,有很多石匠选择离开金门,到台湾谋生。尽管骆建发与他们大部分人再未谋面,却知道彼此的境况,“大家都会互通消息,谁遇到困难,谁去世了,都会关心一下”。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