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2日的《新民报》
1945年8月12日出版的《岳北人民》号外刊载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命令》:叫日本鬼子就地缴枪。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组织30多位来自北京、天津、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的集报家和红色史料收藏家来到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老报纸交流座谈会。这些报纸再现了数十年前全民浴血守卫山河的壮举,是我们民族抵抗外侮、勠力抗争的真实记忆,亦是历史留下的不朽篇章。
《福建民报》披露战事
抗日锄奸绝不手软
活动现场,泉州红色报刊收藏家傅志雄(现任职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吕志华(现于永春第二中学任教)等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珍藏多年的抗战老报纸,其中不乏讲述烽火战事的《福建民报》《永春日报》《新民报(晨刊)》《太岳日报》《拂晓报》《人民报》创刊号等。除此之外,傅志雄还向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图书馆提供了近80份红色老报纸的原件或复制件,作为该馆“抗战中的文献展”的主要展品供学员参观鉴赏。这些抗战老报纸虽薄却有千钧重。翻阅它们,数十年前的金戈铁马如在眼前。报纸上密集排布的铅字,不只是战争进展的简报,更映照着一个民族在血火淬炼下的铁骨与精魂。
吕志华展示他收藏的老报纸
收藏家吕志华展示的1938年10月1日的《永春日报》上,刊发着《宣城昨晨克复 富阳敌开始溃退 要塞区我移新防线》《瑞武南克三地 敌已溃不成军》《光山方面无改 罗山城郊激战》等战事新闻。其一称:“昨晚十时,我某部突袭宣城,敌从梦中惊醒,仓皇应战。我军英勇无匹,反复冲杀,如入无人之境,肉搏一小时,全城之内,积尸数百具,血流成渠,三十日拂晓,敌不支纷向芜湖方向溃退……”虽然这是发生在87年前的战事,如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1938年10月6日的《永春日报》
另一份刊于1938年10月6日的《永春日报》同样以报道战事为主,其中《鲁中我收复章邱 豫东在我控制中》《垣曲毙敌五千》《五台敌万五千余分十余路向我总攻》等新闻背后记载着1938年发生在山东、河南、江苏以及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史实。1938年10月3日,在击毙日寇140余人后,我方收复了山东章邱,随后又趁敌军溃退之时,控制了豫东地区。而在山西垣曲县、晋南永济等地也爆发了多场战事,我方虽“毙敌五千”,但亦有“相当损伤”。在山西五台山地区,日寇纠集了1.5万人,图谋合围抗日根据地。日寇飞机更是对着乡镇狂轰滥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报纸上《斧劈汉奸头》的新闻则披露了战场外的另一种暗战——除奸行动。抗战时期,扬州一度曾被日伪势力占据。该新闻称,汉奸吴孝候当上了扬州伪组织常委,平日里“为虎作伥,罪恶如海”。江都县长吴达钧于是“密遣勇士郭松林化装入城,伺机除奸”。1938年9月28日,郭松林乘吴孝候外出,在巷口以利斧将其砍死,从而获得嘉奖。整篇报道大快人心。抗战时期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一些如“抗日杀奸团”这样的秘密组织。他们以“锄奸”为己任,用铁血手段维护了民族大义与抗战纪律。民族危亡之际,这些行动如暗夜刀光,昭示着对叛国者的终极审判,维系着不屈的民族气节。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39年创刊于山西沁县后沟村,社长兼总编辑为何云。收藏家傅志雄提供了一份1940年1月1日刊印的《新华日报》华北版,该报除了刊发《迎接民国二十九年》社论及各地消息外,还报道了《各地民主浪潮澎湃 太谷民选县长 抗日政府宣布施政十大纲领》等新闻。1940年,中国的全面抗战进入了第四个年头。面对国内外极为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发挥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承担起拯救民族于水火的历史重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否要实行民主政治,始终是国共两党政策的主要区别之一。1939年9月,国民参政会通过“实行宪政”的决议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行宪政,掀起了第一次宪政运动热潮。《新华日报》华北版在1940年元旦之时发出“各地民主浪潮澎湃”的报道,即是反映民众争取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全国人民的民主宪政要求,推动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这张报纸为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斗争的不同侧面。
傅志雄为大家解读老报纸背后的故事
日寇丧心病狂使用毒气炮弹
由吕志华提供的一份1941年1月4日刊发的《福建民报》,除报道了日寇在海南岛建筑潜艇根据地以及日军主力仍集中停留在台湾等消息外,重磅报道了《皖南我军冲入贵池 鄂西深夜袭敌奏捷》新闻。该新闻提到:“元旦黎明,四方山敌炮为策应五龙口被困之敌,向我西武当一带轰击,炮弹多系毒气,我军冒毒气沉着应战,将敌击退。”丧心病狂的日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居然在炮击时使用毒气炮弹。要知道,毒气炮弹这类化学武器能对人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战士一旦吸入毒气,神经和内脏会迅速遭破坏,这种痛苦简直比死还难受。1925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议定书》,该议定书明确规定各国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日寇此举正是对国际公约的践踏。《福建民报》的这则报道,让人们更加认清日寇作为侵略者的无耻嘴脸。
《前进报》报道“扬中大捷”
《前进报》先后由中共澄武锡工委澄西民运工作队、中共京沪路北特委、中共丹北中心县委、中共苏中第五地委主办。该报创刊于1940年5月,1943年春停刊;1944年8月18日复刊,直至1945年10月中旬终刊。在傅志雄展示的一份1944年12月1日出版的第17期《前进报》(此时该报为苏中第五地委机关报)上,我们看到其头版以红色油墨印刷,在显著位置刊登《扬中大捷特辑》消息,整个版面充满浓厚的胜利氛围。1944年,随着新四军冬季攻势的开展,中共丹北中心县委、丹北独立团经研究决定:在当年11月拔除位于扬中本岛中部的老郎街据点,解放扬中县南半部。战斗打响前,中共丹北中心县委、丹北独立团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并与老郎街据点伪军第十连连长罗云高取得了联系,说服其在战斗中率部起义。11月19日,丹北独立团两个连,在县警卫营及罗云高所率起义部队配合下,一举攻克老郎街、油坊桥、八桥镇、大泡子、兴隆港等5个敌伪据点,并在兴隆镇击退日伪军两次增援,解放了兴隆镇以南地区。击毙日警备队长寺田贞一,班长田中以下日军20余人,伪军3人;俘虏伪连长以下官兵200余人,缴获轻机枪2艇,步枪200余支,短枪10余支,子弹数万发,各种军用品五六十担。苏中五分区司令员韦永义授予罗云高部“扬中游击大队”番号,任命罗云高为大队长。“扬中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的热情。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陵川县政府出版的“简报式加急情报”,粘有一根鸡毛,意为紧急并绝对机密,被称为“鸡毛信”。
除了报纸以外,在傅志雄与朱军华主编的《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书中,人们还能看到一封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珍贵的“鸡毛信”。这封密信是抗战时期位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陵川县政府出版的“简报式加急情报”,为油印字。信的下端粘有一根鸡毛,意为紧急并绝对机密,故而被称为“鸡毛信”。抗战时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广泛采用了鸡毛信作为重要通信工具,以应对情报传递的困难。据说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山西牺盟会。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1年3月1日,《太南导报》作为中共太南地委机关报在山西省平顺县创刊,约于1942年春停刊。傅志雄收藏了1942年1月1日出版的《太南导报》,为庆贺1942年新年的到来,该报在第一、四版用红色油墨印刷,并在两版中缝印发“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到完全胜利”的标语。此外,报纸头版还刊发了《迎接一九四二年》的工作评论,文中多次提及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早在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即发表宣言倡导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傅志雄展示的1945年5月3日出版的《晋察冀日报》,该报纸头版头条以硕大标题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举行“七大”的重大新闻,会议号召“要团结全党,团结全民族,打败日本,建立新中国”。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张《晋察冀日报》是红色报刊的典型代表。傅志雄长期在高校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与建设实践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老报刊对做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945年8月13日出版的《渤海日报》刊登了《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宣言》等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1945年8月,日本败局已定。毛泽东号召对日全面反攻,朱德命令各解放区武装歼灭拒降敌军。《大浪淘沙——红报里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书披露了一张1945年8月11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号外(对开单版)。该号外刊登了《毛主席发表声明:由于苏联对日宣战 抗战已到最后阶段》《朱总司令命令所属部队收缴所有日伪军武装》等消息,为日本侵略者敲响了丧钟。
1945年8月13日出版的《渤海日报》,在报纸的头版刊登了《毛主席发表声明:抗日战争已到反攻阶段》《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宣言》《朱总司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立即迫令各地敌伪缴械投降》等文章,报道日寇即将投降的重大新闻。报纸在这一刻,成了输送喜讯的“急先锋”。
1945年9月8日出版的《渤海日报》,其第1版、第4版均为红色油墨印刷,这两个版的中缝还印有“庆祝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硕大口号,以此表达抗日战争的异常艰苦与伟大。该报第1版突出报道了《日寇投降签字典礼正式举行 日方代表签署投降文件后盟方各国代表依次签字》《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签字之日斯大林大元帅向全苏广播文告》《延安各界将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等重大时事要闻。第4版的几则新闻和特写同样很有分量,比如《扫除向济南进军之一切障碍 我军又克邹平青城济阳三县城》《昌邑军民举行盛会庆祝反攻和昌邑城解放》《日本签署降书情形》等。“日寇投降”四个字被印成了胜利的高呼。此刻无数中国人喜极而泣,抗战以来的苦难终于化作胜利的泪水。
报纸上斑驳的油墨,正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最终胜利时真实的心跳与呼吸,其拥有的证史价值极高。这些抗战老报纸昭示着:在那段暗夜行路的岁月,中华大地没有旁观者——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内民众到海外侨胞,亿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共同熔铸了救亡图存的钢铁长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唯有不忘昨日的苦难,方能无愧于今日的使命担当,不负明日的伟大梦想。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