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我市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进文化特派员制度,一场立足本土实际、以文化为纽带的基层实践正有序展开。7月30日,在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上,首批12名市级文化特派员上台接受聘书。他们中既有理论宣讲骨干、文保和非遗专家,也有艺术名家、资深媒体人。未来一年,他们将分赴我市各县(市、区)和台商投资区,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市各地已选定229名县级文化特派员,为各派驻村和社区注入强劲的人力、智力资源。
乡村是一座文化宝库,从田园村舍、民俗技艺到乡风乡情,构筑起不可复制的人文优势。在城乡文化仍有显著差距的今天,如何激活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已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时代命题。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之间,缺少的正是人才这一“转换器”。我市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动文化艺术人才下沉至乡村,助力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不仅是一次创新,更是一种创造。
如何以机制引领、制度创新去用好用活文化特派员制度,各县(市、区)正广开思路、蓄势而谋,洛江区则给出了响亮的作答。该区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文化巡研员”双轨驱动制度,形成“先锋队(实务)+智库团(专业)”的黄金组合,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首创“科级干部+高校教授”双队长全域统筹机制,打破了单村服务壁垒,助力文化特派员、文化巡研员的高效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文艺塑魂、产业强基”目标构建的“文艺+产业”双轨项目库,通过“五艺”助力,实现“十个一批”,驱动乡村特色化发展。以“双轨”机制聚才引智,以“双队长”领航破壁赋能,以“双项目”塑魂强基,洛江文化特派员、文化巡研员制度如同一把钥匙,正解锁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在观念思路、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上创新探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种创新正是对文化特派员制度最好的理解与最生动的实践。洛江区的工作思路也告诉我们,让文化特派员制度成为一个支点,去撬动乡村的文化富矿,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潭活水,不仅能为,更是大有可为。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天,只有乡村文化得到充分展现与有机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亦是如此。以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劲头,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和示范引领作用,让农村和农民成为文化传播的受益者,进而让他们去主动创造、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就能产生驰而不息的内生动力,赋予乡村文化应有的时代光彩。
星火之光,亦可点亮乡村的文化沃土;文化赋能,必能给乡村带来无限可能。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