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巷遇·会通巷:这里有一条父子花芳巷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05-27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会通巷,因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通政巷会和,所以被称为会通巷。会通巷南接奎霞巷,北抵西街,与中山路平行,会通巷南段称为仕曹巷,又名市槽巷,因古时此处设市槽而得名。

会通巷位于古城西隅节孝铺会通境,属于泉州古城的中心地带,历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因此“会通”也有“会和疏通”之意。会通巷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往事。

会通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肃清门

唐代泉州子城的西门

肃清门广场,这里时常作为泉州古城文旅活动空间,为游客们呈现泉州特色文化。

会通巷与西街交界处,是肃清门广场,这附近曾是泉州子城的四个城门之一——西城门肃清门的所在地,肃清门又称西鼓楼,据明万历《泉州府志》记载:子城,周围三里,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四个城门外均有吊桥和城壕,城壕即护城河,可以“通舟楫至城下”,用于防御城池安全。会通巷西侧的濠沟墘,正是当年肃清门城壕的遗址。

会通巷所在的会通境,曾有一座境庙会通宫,位于会通巷北端,西鼓楼边,坐北朝南,面对会通巷,祀广平尊王,始建年代不详,现已不存。

肃清门广场以前是西菜市场,曾有200多个摊位,蔬菜、海鲜、肉类、火锅料……应有尽有,不少蟳埔女、惠安女也来这里售卖海鲜,是古城最大的几个菜市场之一。2008年西菜市场搬到西街西段,如今这里已成为文创活动点,展现泉州的特色文化。

会通巷64号

多才多艺的民俗艺术家张春霖

张春霖在自己搭建的瓜棚下写生。(陈小枚/供图)

在模范巷小山丛竹公园入口处的介绍栏中,有小山丛竹的插图,这幅画正是由张春霖所作。

会通巷64号是泉州著名的民俗艺术家张春霖(1924-1999)的家,张春霖多才多艺,书画俱佳,长期致力于搜集、发掘闽南民间的谚语、童谣和民俗掌故等,创作了许多内涵丰富的“泉州民俗风情画”。此外,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的《泉州古园林钩沉》一书中,20幅精美的泉州古园林插图,均来自张春霖笔下。

张春霖之女陈小枚是会通巷的巷长,平时热心于公益事业,据她介绍,父亲张春霖幼年曾住在义全后街的外婆家,外婆名为欧阳凤娟,是一位裹脚的大家闺秀,很有修养,能帮人讲解关岳庙的签诗典故,受其影响,张春霖从小就学业优秀,且酷爱丹青,在泉州建国商校毕业后,先后任漳浦县西坡国民学校校长、印塘小学教导主任、溪亭小学校长、泉州侨中及泉州七中美术教研组组长等职。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已为书坛、画坛名人,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画家蔡永辉、书法家林汉宗等等。张春霖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师友,关怀备至,这种态度至今受到学生们感念。

张春霖1985年题写的“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

张春霖曾多次奉调参加全国性大型展览的筹备工作中,负责美工设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曾和学生卢思立在府文庙做过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此外,他的许多水墨画和剪纸作品在菲律宾、新加坡、我国香港的报刊发表,深受当地读者青睐。

1958年,张春霖被借调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这是他为展会制作泥塑。(陈小枚/供图)

张春霖退休后,除了创作书画外,还致力于搜集发掘闽南民间的谚语、俚歌、童谣及民俗掌故,创作出40余幅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画”,其中浓郁的泉州风情,至今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春霖根据泉州童谣《天乌乌》创作的绘画,虾兵蟹将神灵活现。

张春霖创作的十二生肖图,温馨的画面和童谣,勾起泉州人的童年回忆。

2006年《泉州风情》封首发,这是其中之一的《义全高跷戏》,张春霖用画笔记录下义全后街一带的有趣民俗。

陈小枚回忆说,当年华侨大学陈允敦老教授创作《泉州古园林钩沉》时,找了很多画家帮忙画园林插图,但总觉得不太满意,后来有培元中学老师介绍,张春霖擅画,于是陈允敦找上门来,看张春霖画了一幅之后非常满意,感叹说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插图,于是陈允敦多次上门,二人广征博访,张春霖倾注心力,绘制了20幅白描淡墨、工笔细致、构图逼真、古朴幽雅的泉州古园林原貌插图,还原了泉州的古园林盛况。

据泉州书法家林汉宗在纪念老师张春霖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张春霖曾住在义全后街的外婆家,与林汉宗家对门而居,张春霖年长林汉宗14岁,当年林汉宗还是幼童,有机会看到张春霖写字作画,让林汉宗入了迷。张春霖写了一幅字送给林汉宗摹写:白马饰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这成了林汉宗步入书坛的第一幅字帖。

在林汉宗的记忆中,张春霖有着一双灵巧的手,他教学生们刻纸,制作走马灯、孔明灯,雕泥塑,冬至时教学生用糯米糕染色捏成小玩偶,还会为眠床绘制花鸟人物……给了孩子们难忘的童年回忆。他还有胆有识,上世纪40年代的民国时期,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社会流通的是美元,张春霖在自家门楣上写上“美钞至上”四个字,借以讽刺时局。

张春霖教孩子们在池塘抓鱼虾画水族,还在房中放一块红方砖和一盆清水,让孩子们有空就去蘸水练字,为孩子们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如今长子张弓、次子张弦已是香港书画界的名人,其中张弓曾拜泉州书画名家黄紫霞为师,学习三年。

张春霖次子张弦(右)在泉州威远楼开画展,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左)前来参观,中间是邮票设计大师万维生。

张春霖最小的女儿陈小枚为母校泉州七中题写的贺词。

会通巷68号

这里曾有方德堂的“姐妹堂”

以前的会通巷68号门楣。

现在的会通巷68号门楣上刷上了白灰。

会通巷68号门楣上,如今用白灰覆盖,以前曾有“方德古堂”4个字。如今位于濠沟墘和会通巷之间有一座尼姑庵“方德堂”,与这里是否有关?据方德堂管理人员介绍,方德堂分衍自方德古地(也叫方圆堂),属于姐妹堂,方圆堂曾是一座佛堂,清光绪年间创建,1952年列为泉晋佛联登记的市区56个寺院庵堂之一。

方德古地祖厅横梁上,保留了“五仙女迎八仙”的清代漆画。

父子花芳巷的温暖故事

父子花芳巷。

民国时期地契中的父子花芳巷。(资料图)

会通巷25号南侧,有一条父子花芳巷,这条略显窄小的支巷,以前甚至没被列入《泉州市地名录》,但在民国时期的地契中有明确标示,如今已设置了路牌。

据父子花芳巷附近的老辈人介绍,这条小巷以前可以连接会通巷与壕沟墘,如今已不能通行,这里曾有一户人家,父子二人靠种花卖花为生,因待人和善,扶危济困,人们感念他们,故而将这条小巷取名为父子花芳巷。

惠及邻里的古义泉

街坊们介绍会通巷的古井。

会通巷35号南侧有一块空地,空地中有一口大古井,原为四孔井,为了安全已封住两孔。为何以前商贸繁盛的会通巷内,临街会有一口古井的专用地?

据附近街坊介绍,曾听说旧时此处的购房人曾发善愿:置宅后,将在屋侧旁闲地掘一口义泉,以惠邻里。后来发掘了这口井。据附近老人介绍,自己爷爷辈就开始吃这口井的水,以前每天清晨附近居民就来这里排队打水,很热闹,如今居民已不再饮用这里的井水,但对这口井还是有着深刻的记忆。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会通井在肃清门会通坊内,即仕曹巷头。这里位于会通巷南段的仕曹巷,这口井是否就是会通井,还有待考证。

会通巷拾遗

榜眼黄凤翔在这里出生

会通巷中的石板路,已被行人踩得光滑。

会通巷中段(今通政小学校内)曾有一座黄宅,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1538—1614年)在这里出生。黄凤翔,明隆庆二年(1568年)榜眼,累官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这里后来成为黄凤翔一族的 “黄文简公祠”,坐西向东,正门朝会通巷,以子城壕为界分前后祠。民国时期,辟为佩实小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毁。

仕曹巷内曾有一座“梁文靖公祠”,旧在府文庙瑞莲堂,后毁,明代移此,代有修葺。清文学家、广西巡抚梁章钜尝为祠堂重修作记,今已不存。

在“黄文简公祠”南侧,曾有一座 “蒋文简公祠”,为明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一族宗祠,早废。蒋德璟(1593-1646),字中葆,号八公,晋江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

会通巷内曾有蔡仕舢的“都宪第”。蔡仕舢,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人,累迁至都察院佥都御史、浙江巡抚。都宪第今已不存。

会通巷巷口曾有唐代牌坊会通坊,巷中曾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孝子韦起宗与母亲蔡氏而立的“母节子孝楼”,还曾有为蔡仕舢的侧室陶氏所立的节义坊等。

会通巷57-2号的西街行舍内,放置着一只“丹宁温暖兔”。西街行舍从2018年启动筹备,外观上保留了闽南特色的红砖白石及屋顶燕尾脊的建筑特点,体现古城古巷中的“老文化,新感动”。

会通巷肃清门客栈

会通巷交通便利,除了西街行舍外,还有肃清门客栈、上清楼清代庭院客栈等多家风格古朴的特色民宿,让来泉州旅游的游客体验到古城生活的一面。

(王柏峰/摄影)

随着岁月变迁,会通巷内许多故居、祠堂、牌坊如今已经消失无踪,但从流传下来的巷名、古井、老厝中,从鲜活的民俗艺术里,依然可以体会到会通巷在古城沉淀下的市井生活气息。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