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泉州董杨大宗祠:难得一见的联宗史迹
发布时间:2015-03-06 来源:泉州晚报

  异姓联宗很少见,董杨联宗的背景更为复杂,它既贯穿有同祖的渊源,又有兄弟情谊之美,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大殿金碧辉煌,令人赞叹

  【核心提示】

  该祠始建于明朝,地处泉州老街巷——旧馆驿巷内;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内有清代重修碑记,是董杨同祖联宗的见证物;宗祠促进董杨海内外宗亲情感和文化交流,让宗族之根在全球蔓延。

  启迪后昆 勿忘祖德

  泉州西街旧馆驿巷是条著名的老街巷,它起自西街,南接古榕巷,巷长约200余米,巷内文化史迹丰富,有天室池、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遗址等,全球董杨大宗祠就坐落在这条老巷的南端。这座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年),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修,后于1998年由海内外董、杨族人成立“全球董杨大宗祠重建执行委员会”重建,并于2004年正式开光落成。现祠为两落带单护厝、五开间硬山顶木结构建筑,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令人称奇的是,董杨大宗祠的大门并非像平常所见的为南北向,而是朝西打开,对于这种“开偏门”的特殊结构,董杨大宗祠委员会主任杨远芳先生解释称,这是一种延续旧祠风格的做法,在清光绪五年(l874年)曾任内阁中书的杨浚所撰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中就载曰:“慕闲公构砌三厅面,面拱照墙,大门路东西向……”如今,这块碑记还嵌在祠内的回廊墙壁上。“‘打偏门’又称‘逆开’,据说只有建筑技艺高超的匠师方敢这么做,按传统的说法是,‘逆开’成功,这族人就会人丁兴旺、富贵荣华。”杨远芳微笑着说道。

  董杨大宗祠承袭明清闽南古建筑风格,红砖亮瓦,大门做塌寿处理,开通三门。门路木作精美,对看堵上各有数幅青石浮雕,黑漆大门彩绘着双门神,中门前置有一对仿古石鼓,上有青石金字匾额“董杨大宗祠”,左右柱联则书着“董杨一脉遗德泽,兰桂五洲绍箕裘”,古色古香,令人赞叹。步入宗祠大殿,环视四周,只觉金光耀映,原来,不管是三架坐梁上的瓜筒,还是神龛、笼扇、托木、狮座等处的木雕,全都做了擂金处理,既显富贵又呈吉祥。殿前四条龙柱,昂然翻腾、刚柔相济,工艺均属上乘。据杨远芳先生介绍,正殿中龛“厚德堂”内奉祀的是董仲舒公、杨震公和董杨道宾公,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的是杨延昭元帅。

  在大殿前的回廊中,一幅“祖德颂”四言诗碑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祖德颂’出自台湾人董渊源之手,分四段,每段有12句,四言骈体,韵押七阳。仅用192个字就依时序历述出了董杨族人还祖的源流和先祖们的崇德嘉行,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杨远芳指着碑文赞道。而由此碑,亦可知悉董杨宗族启迪后昆,勿忘祖德祖训,庄敬自强的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