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明清泉州的武科与武术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作者:陈泗东

  练武术的目的,概而言之有四点,即养生、健身、保家、卫国。当然养生健身是重要的,但认识层次较低,保家卫国才是高层次的目的。最近研究中国武术史的人,常把重点放在山林僧道、民间卖艺等方面,忽略了中国历代官方设置武科对武术的影响,这是不全面的。嵩山少林寺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帮唐太宗统一天下,帮明朝抗御倭寇而组织了僧兵。这两个重要史实,都和官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少林寺不与国家大事发生关系,固守于山林,便寂寂无闻了。我认为研究中国武术史,既要研究武术对养生健身的作用,也要研究其保家卫国的作用,不可偏废。

  中国历代统治者要治国,必须“修文演武”。从唐朝设置科举制度取士以来,文人的出仕之途已备。但正式仿照文人的科举方式,以选拔武官的制度,倒是至明朝才形成。封建王朝在“重文轻武”思想指导下,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定期举行乡会试,中举人进士,迟到明代中朝才确定下来,延续到清末废科举才成为历史陈迹。练武之人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虽有个人升官的目的,但还是存有报效国家,保卫国家的高尚意识。我们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律斥为反动派要镇压人民。

  泉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沉积深厚,历史悠久,这不用我多费口舌。有趣的是泉州又是南少林的发祥地,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名城,这就值得探究了。以文而论,晋江县的文秀才最难考上,每科考生多则近万,少则三千,而名额只有数十名,录取率极微,广大落第士人最后考不上只得改业,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推动了泉州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明清时代泉州的武科情况类似,考不上的习武之人,或为拳师、医师,或为保镖,或改业工农商,或为流氓地霸,或流为盗贼,正反人物均有。但不论正反面,都推动泉州地方武术的发展,使其更具群众基础。使泉州这个南少林发祥地有根有叶,而不单单标榜有个“南少林寺”就可自我满足了。

  我提出研究南少林应该从(1)寺、(2)典籍、(3)源流、(4)拳种、(5)民俗等五方面去考察,这里不多谈。我只从明清泉州武科的情况,提出一些可靠的历史数据,以证明泉州武科对推广与发展泉州武术的作用。练武之人去考武科,考不上又操与武术有关的职业,这样泉州社会上既有文科落取者的一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更有一批有武术的劳动者,构成了泉州成为文武兼备的历史名城的社会基础。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