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南音老专家考证南音起源古缅甸国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内容提要: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乐入唐向德宗献演。本文就骠乐如何成为唐、宋燕乐调及泉州南音五空管歌腔,作真凭实据的考证,果真发现今天的泉州南音五空管歌腔的原型,正是一千二百多年前被燕乐化的越调、小植调的骠国乐。

  关键词:骠国乐 南音 唐、宋燕乐调 泉州南音五空管

  缅甸是我国西南二千多公里山水相连的好邻邦,是我多个民族的同宗,称我侨胞为“胞波”(同胞)。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今云南保山设置永昌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对外开放的门户。自此而后,居住缅境东北部与我毗邻的汉藏语系汉泰语族的傣族,拥有298个部落的大国——掸国(我史书称傣族为掸。即后来的骠国。)多次遣使来访,唐代中叶以后,中缅交往更加密切。1955年,缅甸文化代表团来访,展出了优秀的民族歌舞艺术,令人难忘。一、骠国献乐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骠国国王雍羌遣子、国相及艺术家等一行隆重地来向德宗献乐,是中缅友好关系史的盛事,也是珍贵的文化交流。这是继南诏国献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又一次的成功策划。诸史书以《新唐书》对其音乐、乐器的描述最详,留下极为可贵的信息。其中尤以两头笛与十二首歌曲中的第八至十二首五曲(《甘蔗王》、《孔雀王》、《野鹅》、《宴乐》、《涤烦》,下称五曲)引人注目。两头笛“共备黄钟、林钟两均”,五曲的每一曲也“律应黄钟(漏“林钟”——笔者)两均:一黄钟商伊越调,一林钟商小植调”。以上笛、曲二者的律、均、声、调等综合的音乐形态,具有骠乐最鲜明的特征。尽管历经了多少朝代,辗转了千山万水,令人惊奇地发现,它就是早年落户于泉州的骠乐唐、宋燕乐调——泉州南音和宋元泉州南戏(今梨园戏。以下或用此称)今称五空管(管即调门)的歌腔。骠国、骠人虽已消失,但当时称为南音优雅秀丽的骠乐犹如亲人,至今仍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