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道教文化对泉州社会产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道教在泉州流传一千多年,特别是自宋代起,儒、道、释三教渐趋合一,对泉州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之深刻,可以说在社会上无处不见。现在列举主要社会影响于下。

  其一,泉州的民俗,无不打上道教的烙印。如泉俗正月初九叫“天公生”,即天诞,也称“天香”,为玉皇大帝的生日。上元夜张灯,举行迎神赛会,谓之“进香”。还有如上所述,明、清、民国初的每年正月,城区举行禳灾仪式,以纸扎大舟与五方瘟神,然后焚之.七月,寺观作孟兰会,家家户户设供奉野鬼,俗称普度.八月,仲秋日,以薯.芋和月饼祀神与祖先。十二月廿三日祀灶神。除夕前一日辞年,祭神及祖先。还有许许多多神仙、王爷的诞辰,如初一、十五敬天公,初二、十六祭土地公和晋江石狮城隍庙“七大巡王爷”生日等等,也是民俗的节日,这里就不具体说了。此外,古代泉州还有雕刻石狮镇风的道教习俗。据陈泗东先生考证,泉州的堪舆家认为“甲卵风为风水之大忌”,故刻“风狮”以镇风.现在泉州随处可见单只的昂头朝前的“风狮”。此俗现在金门县仍很流行。泉州还有一种与道教有关的风俗,即倘若房屋朝巷口正中(即丁字街口),必须于朝巷口正中的墙面上立一块石头,上刻“石敢当”。据云,“石敢当”为古代的大力神,寺司抓鬼、镇邪。据《闽中金石志》载,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张纬知莆田,“再新县中堂,治地得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十日也”。①则知立“石敢当”的风俗,唐朝中期有之。此俗于泉州、莆田、福州均很流行。今有的则于巷口的墙下,筑一座祀土地公的小庙替代,道教信徒认为可以起避邪的作用。

  其二,泉州民间道教对地方戏曲的影响甚深。如泉州地方的“法事戏”,所谓法事戏,即包括“和尚戏”和“道士戏”两种,它们的区别为,一为佛教和尚演出,一为道教的道士演出。泉州的“法事戏”又称“打城戏”,原为僧道法事后的余兴,以后逐渐由法事仪式而搬上舞台。最初,是道士于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这种仪式也叫“打桌头城”。

  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后又发展为舞台戏剧。其表演的艺术、科步、身段、曲调,有的吸取提线木偶的表演方法,又吸收梨园戏技艺和京剧的武技,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形式,是为泉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且驰名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道教法事中的法乐和打城戏中的道情调乐曲及打击乐,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其武打的武技,又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在泉州的活文物.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