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略论宋代泉州海神通远王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关于通无王的历代封爵,《安海志》卷二十的明代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有较详细的说明:"盖昭惠本在南安九日册延福寺之东。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丘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逮宋嘉祐三年91060年0春,郡守蔡襄以旱甚,祷于祠应。熙宁八年(1075年)闻于朝,剌封崇应公。政和四年(114年)立庙,赐今额。建炎南渡以后,屡立阴德功,勤王助顺,累膺宠赠,至有八字之封。……自是之后卫民翊国,昭晰于后,时淳祐六年(1246年),郡守刘克俊逊核神前后功德上闻,十一年(1251年)特诏封忠济侯,未几,加仁福焉。自政和延福寺庙,泉之村落多立行庙,安平之庙,亦于是始。"这一段话已把通远王的成神说得很清楚了。北宋时这尊通远王已施法力于海。"海舟番舶(对其崇拜)益用严格"。他能"往来于烈风怒涛间","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舟人赖以灵者十常八九。"他已是地地道道的海神,与以后所传的妈祖之神力类似。北宋泉州官方未见在九日山祈风送舶的记载,南宋时就正式认定他是海神,难怪要年年祭祀,规模很大,康熙《南安县志》卷二更说:"通远王在宋时最为灵著,州人祈祷翕赫,酒内滂沱。及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纷藉。"真是盛况空前,现存的祈风石刻,犹可想见当时热闹的场面。

  为什么宋亡以后,此神竟销声匿迹呢?神是人造出来的,被南宋官方大力喧染的海神通远王,因为改朝换代,元朝入主中国,基于适度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的道理,对南宋的海神通远王元朝就要加以抑制,另外要抬出一尊海神与之抗衡并取代其位,新抬出的海神就是妈祖。

  (1)妈祖出生于莆田海边,素已显圣于海上,沿海船民渔民很多已信奉她。南宋时已封至"圣妃"之尊。地位和通远王相匹敌。抬妈祖以抑通远王是有群众信仰的基础的。元朝完全没有加封通远王什么尊号,却把妈祖以"泉州神女"之名义晋封为"天妃",改称护国明著封号,把妈祖的地位"明著"出来,把通远王撇在一边,大加祭祀妈祖,推崇备至了。元朝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不能放弃泉州海外交通大港的作用,要发展海外交通必须有海上保护神。如果宋朝捧起来的通远王依旧占据海神地位,在元朝实行民族岐视政策之下的"汉人、南人",就会生"故国之思",于是另抬一神,来护我元朝之国,为我元朝的海外交通贸易服务,以更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元朝歧视"南人",重用色目人,元世祖派来封天妃的钦差大臣,竟然是色目人信伊斯兰教的背宋降元的重要人物蒲师文。

  (2)通远王是山神出身,又是男性,转达移成为海神。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之时,道理有点勉强。妈神出生于海滨,又是女性。山属阳,男属阳,水属阴,女属阴,在选择条件上妈祖的属性大大优越于通远王,因此很容易取得信奉者之信仰。正如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对此有所见解,他说:"窃意神之功效如此,岂林氏一女子所能?唯水为阴类,其象维女,地媪配天则曰后,水阴次之则曰妃;天妃之句即谓水神之本号。"所以元朝撤掉通远王海神之职,而任命妈祖为海神,亦有其阴阳五行的理论根据。

  (3)元朝对神祗的封号带有政治目的,并非我主观臆想的。《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说:"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远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号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香遍祭",全国各地的神祗只交所在有司即当地官员去处理,惟独朝庭亲自主持妈祖的祀典,不但封为天妃,且改易宋代庙额"顺济"为"灵慈",又每年派官北至河北南至莆泉祭祀妈祖,而不交当地官员主之,可见选择海神列入朝庭的议事日程了。从元初来说,沿海船民渔民对妈祖的信仰已很广泛,在各省沿海建造了许多妈祖庙宇。而通远王的庙宇只局限于泉州一隅,未见他州有奉祀者。元朝既有政治目的,庙宇多又说明群众的信仰的多寡程度。通远王在这点上比不了妈祖。宋元易代,其失去海神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通远王在泉州部分群众中千年还是照常信奉的。九日山的庙已被毁。泉州新门"崎头庙"也是昭惠庙,亦废。安海之庙在明永乐癸卯(1423年)及成化六年(1470年)皆曾重修,今亦已祀。永春之祠庙今亦废矣,惟独惠安洛阳桥北之昭惠庙,至今尚存,香火不衰,近又重新修复。存一座宋代海交遗迹,以供考查,聊胜于无也。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