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闽南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3-05-26 来源:泉州晚报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

  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

  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 “泉州外府”。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164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166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0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