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新闻资讯 > 正文
闽南文化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台湾闽南文化节官网

  金门是海外华侨及华人的重要原乡之一。田调发现,十八世纪后半已有金门侨民葬于马来西亚马六甲三宝山、日本长崎福济寺,显见海外移民时间之早。 1860年代以后,青壮人口进一步出洋,谋求生路。他们以连锁式移民(chain migration)的方式,在南洋各埠、日本长崎及神户等地建立据点,除了经济生活之外,也成立许多乡团、会馆、庙宇做为互助团结的联络之所,以及宗教信仰的心灵寄托,更创办不少华文(华侨)学校教育子弟;无形之中,将闽南文化带至海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金门人凭借勤奋诚信,在海外异乡的各行各业站稳脚步。从战前到战后,他们从驳船业估俚(苦力)、木材加工业、贸易、建筑营造业、金融业到跨国商业集团,一方面为自己及其家族累积了财富,一方面也协助了侨居地/国的经济发展。更难能可贵者,在金门百余年的近代史里,侨汇经济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华侨们省吃俭用,努力将储蓄所得汇回,或赡养家眷,或捐修祠堂,或造桥铺路,他们具体表现了光宗耀祖的价值观,也初步建构了一个华人社会的公共领域。

  虽然,今日多数金门海外移民已成为侨居国的公民,但他们仍保持原乡的文化认同,关心着原乡的发展。这个传统一直未变。二次大战前,新加坡金门会馆直接挹注了金门的公共事务;战地政务时期,浯江公会捐建「华侨之家」充实地方建设;晚近金门大学的成立,也获得侨界大力的支持,包括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斯里杨忠礼博士、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主席黄祖耀博士、印尼雅加达金门同乡互助基金会的黄进益主席,以及众多杰出的金门裔企业家。

  本次论坛邀请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各地侨领返乡,针对「华商成功之道」、「海外金门会馆之经营」、「海外闽南文化之传承」三个主题发表心得。在这样的过程中,会有时代的大历史铺陈,也有个人或家族的生命小故事分享,值得大家期待。通过文化的脐带,得以使我们重建海外网络,再现侨乡风华。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