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闽南骑楼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东南早报

  “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中山路骑楼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泉州有识之士提议“旧城改造”,以打破明、清时期以来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骑楼街道的南北大街全线贯通,其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这条纵贯南北的千年古街遂改称“中山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骑楼的兴建,不但让中山路及其他旧城区的街、巷立面焕然一新,还带动了整个泉州地区对骑楼建筑的模仿建造,这些融合了南洋风格和闽南特色的洋房,至今仍可让人看到当时华侨们回乡兴业的热潮。新中国成立直至文革时期,中山路骑楼基本得以保存;文革之后,中山路上的人们开始翻修破旧的骑楼,整条路的骑楼风格得到了很好的维护,有的还适当加入了当时的现代元素。中山路骑楼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盛行着家庭式的店铺经营方式,即楼上或里间住家,沿街店面经营生意,街市的繁华让骑楼内外的泉州人都感受到整个古城重新焕发出的旺盛生命力。这种店面大多为单开间,少数为两开间,三开间和三开间以上的极少见,后来的“九间”就是以其经营规模庞大而远近闻名。

  骑楼不论昼夜晴雨都方便行人逛街的特点,加之地处城市轴线,使得中山路当仁不让地成为泉州最具人气的商业街。发展到现在,骑楼里的生意早已变换了千百个行业,店面的主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绝大多数都是租赁经营。

  走在今日已成步行街的中山路上,看那些残留在骑楼外墙上的繁体字店名,正如它们经历过的年代一样,已成为一段段历史,湮灭在风尘往事中,但有意思的是,它们的斑驳正映衬着今日的繁华。 已成步行街的中山路人来人往经过整治的骑楼焕然一新历经八十多年风雨,中山路骑楼依旧完好。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