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闽台民间信仰的传承与交流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洪荣文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 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近30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闽台之间“史缘 久、文缘深、地缘近、血缘亲、俗缘同、神缘合、语缘 通、商缘广”。其中,“俗缘同、神缘合”在联络闽台 两地民众的感情、推进闽台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上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台湾的民间信仰是直接从大陆传人的。澎湖,早在荷兰人未来之前就已经有了天后宫。据蒋毓 英《台湾府志》记载,这座天后宫为郑芝龙所建 。 荷兰人人据台湾以后,在台南一带也相继建起了 多座汉人的庙宇,如土地庙、大道公庙、威灵宫、保 安宫等都是在荷据时期创建的。清朝以后,随着 移民的增长,台湾民间庙宇数量更是大为增加。 据学者统计,在清朝初年的1685年台澎地区约有 宫庙32座,其中主祀神属道教的有 11座、属佛教 的4座,其余均属民间信仰。至 1930年,台湾各 地已经有大小庙宇共计 3580座,其中妈祖庙335 座,占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保生大帝、清水祖师、 广泽尊王、临水夫人以及各种王爷的庙宇Cz1。这 些神明信仰几乎都是来自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 清代中叶以后,妈祖信仰在岛内已极其兴盛,史籍 载北港朝天宫,“每岁二月,南北两路人络绎如织,齐诣北港进香。至天妃诞日,则市肆稍盛者,处处演戏,博徒嗜此若渴,貌糜财至不货云”121。从中可以看到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深远影响。

  闽台两地民间信仰有着共同的崇拜对象,而且儒道释不分,具有宽容性和混合性。儒道释各家神抵往往共处一庙,甚至共处一神完,一起接受人间香火与膜拜。信徒往往根据自己需要,什么神都拜。闽台两地都存在同一祖籍地的人民崇拜 同一地方神抵的现象。此外,祭祀时间、程序和仪 式,闽台两地基本相同。闽台两地民间共同信奉 和膜拜的神抵很多,比较典型的如以“忠勇仁义” 为其文化内涵的关帝,海上保护神的妈祖,造福苍 生而深受到百姓爱戴的清水祖师,行医济世、拯救 黎庶、不问贵贱,被誉为“神医”的保生大帝以及以 “救产护胎”著称的临水夫人等。此外,台湾民众 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 建,但却是从福建二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 祀的.据1987年统计,台湾民间信仰的神灵共有 300多种,其中80%是由大陆(主要是福建)分灵 过去的。分灵包括“分身”与“分香”两种形式,其“分身”或“分香”的过程,贯穿于闽人向台湾移民的始终。台湾各地的分庙建立以后,即与福建的福庙确立了源与流的特殊关系。为了保持和增强这种特殊的联系,各分庙每隔一定的时期都得上 祖庙乞火,参加祖庙的祭典,俗称为“进香”。还有 一些祖庙的主神巡游台湾各分庙,接受信徒的顶 礼膜拜。本文仅以关帝、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 帝、临水夫人来谈谈闽台信仰的传承。

  关帝 泉州通淮庙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服侍水神。因为闽南在水域边,很多闽南人 到四大洲五大洋。明代郑和下西洋,几次在泉州起船。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泉州七个城门要 建七座关帝庙。当时泉州刚经历改朝换代,经济不发达,要建一座庙不是很有能力,就将水神庙换 作关帝庙。这样,从明初到现在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人非常信仰关帝,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 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灵上得到慰藉,而签诗 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与其它寺庙相 比,关帝庙的这部签诗文字更文雅,内容更丰富,这无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关帝信仰当年是通过移民传人台湾的,在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盛传不衰的原因。闽台两地民众有着共同的关帝信仰。海峡两 岸人民都以“忠勇仁义”为其文化内涵,都共尊关 帝为“统一之神”,鲜明地体现出两岸同胞相通的 精神追求,不仅对闽台民众的行为规范具有独特 的匡正和导向作用,而且有效地密切了海峡两岸 民众的骨肉亲情。

  妈祖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林默娘,系福 建莆田泪洲岛人,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 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逝 世。后被尊为海上保护神。妈祖是随着福建民众 开发台湾而传播至整个台湾地区的。明朝万历年 间(1573-1619),澎湖最早建妈祖庙,这是泉州、 漳州渔民最早带到台湾地区的神抵之一,也揭开 了妈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随着明末漳州龙海县人颜思齐、泉州南安人郑芝龙等招募福建沿海百姓数万人人台开垦,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掀 起的又一次移民高潮,妈祖信仰开始在台湾本岛 “落户”和传播。台湾本岛最早的妈祖庙即漳化鹿 港天后宫便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清代台湾的妈祖信仰得到迅速发展,全岛各地妈祖庙如雨后春笋 般急剧增加,直到现在信仰妈祖的台湾人仍有增 无减。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岛现有大小妈祖庙 1000多座,信众 1500多万人。由于台湾的妈祖 信仰来自福建不同的地方,分灵庙宇不同,称呼也 不同。香火分自泉州的称“温陵妈”;香火分自同 安的称“银同妈”;香火分自循洲的称“V MI洲妈”。 据不完全统计,近 10年来嵋洲岛共接待台湾朝拜 妈祖的台胞 130余万人次。在闽台两岸的交流互 动中,“妈祖”文化、“妈祖”现象也备受尊重和关 注。“虽然两岸至今尚未统一,但妈祖已经统一了 两岸同胞。”这已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因为在妈 祖面前,两岸同胞不分彼此,真真正正完全是一家 人。妈祖是中国人,妈祖对信众,必然是一视同仁 和同等保佑。妈祖可以成为两岸和平统一的一个 有利且有力的文化因素。由于海峡两岸掀起“妈 祖热”,民间议论妈祖,学界研究妈祖。自宋至清, 历代帝王中多有称颂族表妈祖的事例,如清代“康 乾盛世”时期,康熙和乾隆二帝,或因宣扬文化,或 因鼓励海运,曾多次下诏对妈祖举行春秋二祭,加 封妈祖各种名号,康熙十九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 应宏仁普济天妃”,乾隆五十三年封“护国庇民昭 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这 些当然也是顺应民意的表现。“妈祖”文化有利促 进两岸和平统一。

  清水祖师 俗称祖师公,原是宋代的一位僧 人,福建永春县籍,后移到安溪清水岩直至圆寂。 生前多行善事,造福民众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为闽 南地区较有影响的佛教俗神,被世人奉为洁白公 平之神,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封。清水祖师是福建 安溪移民传到台湾的。据史载,1787年安溪移民 在台湾a舫开始共建清水祖师庙,请神灵人台,作 为安溪籍移民的守护神。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 38年,台湾岛内先后建造了73座清水庙。据最 新统计,90年代台湾有清水祖师庙 100多座,仅 台北地区就有 63座。清水祖师成为台湾具有相 当影响的神灵。每逢正月初祖师诞辰,各庙均举 行盛大祭祀活动。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 闽南和台湾地区所信 奉的医神,俗称大道公、吴公真仙、花桥公、真人仙 师等。保生大帝本名吴卒(音 Tao),生于宋真宗 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十五日,卒于宋仁宗景佑 三年(1036)五月初一,传说他因为救治乡人,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采药,失足落崖而逝世,享年 58岁。生前是北宋时期闽南地区一名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的医生,也是深受海峡两岸人民怀念的 历史人物。吴卒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 漳州市龙海县),一生行医济世、拯救黎庶、不问贵 贱,被誉为“神医”。据最新统计,台湾奉祀吴真人 的宫庙有240多座(不包括配祀庙宇),而这些宫 庙多数是从漳州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分灵而来的。 在闽台数百座慈济宫中,许多庙宇保存有“大道公 药签”,供信徒求签,这些药方与昊卒的医术事实 上毫无关系。药签不可能是吴卒生前治病的验方 遗传下来,因为两方宋碑在昊卒逝世 100多年后撰写,均无提及药方事,说明传说中吴卒为民治病 带有灵异色彩。而且经研究者比对,大部分药方是昊卒逝世200年后才出现的.台湾新闻界对此 也十分感兴趣,不久前,台湾 TVBS年代电视台 “台湾人在大陆”节目摄制组还专程到龙海市角美 镇白礁村拍摄了位于村中的白礁慈济祖宫。漳州 市、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等四级侨联联合接待 并配合了此次现场采访。

  临水夫人又称大奶夫人、顺鹤夫人,原名陈靖姑(767-790),祖籍福州下度,以“救产护胎”著 称,后被尊为妇幼保护神。古田大桥临水宫,就是 专门为纪念和供奉陈靖姑而建立的。目前,台湾 有大小临水宫13多座。近年来,陈靖姑信仰的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批台湾香客到陈 靖姑祖殿参观,陈靖姑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成为 一种文化现象。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