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风俗 > 正文
乞龟民俗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百度百科

  乞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元宵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泉州和澎湖一带。龟是闽南人崇敬的神物,民众将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将米做成的“乞龟”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基本简介

  乞龟是流行于福建泉州以及台湾澎湖地区的特色元宵民俗活动,所乞求的龟其实是一种用大米做成的龟状食品,称为米龟,又名龟粿。

  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保全家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乞得面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面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

  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乞龟则最早起源于泉州,18世纪从泉州传到澎湖,并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1]

  1771年(乾隆36年)《澎湖纪略》记载:“元宵,各家先于十三夜起,门首挂灯,厅中张灯结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备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阖家燕饮。鸣锣击鼓,极为热闹。间亦有装扮故事,往别澳游玩者。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1893年(光绪19年)《澎湖厅志》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但“亚公仔”改为“面龟”一词。

  20世纪后期,经济环境改善,孩童对肪片龟、蛋糕等简单食物不再有兴趣,元宵节可供祈求的物品种类愈来愈多,因而有“黄金龟”、“金钱龟”、“米包龟”等等创新的“龟种”出现。

  开台澎湖天后宫于1989年首创使用小包装10台斤的白米堆砌成巨龟,并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万台斤。这些被善心人士乞得的平安米,配合赈济贫户的活动,使原本“乞龟”祈求自身及家人吉祥平安的利己行为,转化成“社会救助”的利他义举。

  从2007年起,泉州、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始联合举行“乞龟祈福”民俗活动,随着乞龟祈福影响力的日益强大,每年米龟重量都在增加。2013年的米龟重量达到5.2万斤。

  编辑本段制作步骤

  乞龟实际上就是用一包包的大米堆砌成一只大乌龟的模样。制作“米龟”时,先要在地上用木头搭建一个龟体骨架,随后按照龟首、龟背、龟脚等顺序,排列推叠几百至几千包大米 。

  米龟的大米被称为平安米。用于制作大米龟的平安米中的一部分,将分发给当地部分困难户。

  米龟越大越吉利,并且米龟的每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说法,比如“摸到头,起大楼;摸到嘴,大富贵;摸到尾,有头又有尾……”

  编辑本段祈求仪式

  摸龟

  按习俗,点过眼的米龟,睁开熟睡的双眼,才可以为摸龟者祈福。因此,制作好的米龟,要在正月十五先点睛,之后才可以摸龟。

  参加摸龟的人先过平安桥,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后,就要排队摸龟了,一般活动现场有“乐队”敲锣打鼓为大家助兴。天后宫里大人、小孩井然有序地摸着米龟,不少人摸龟时还不忘和米龟拍照留念。在“乞龟”现场,上万名市民朝着大米龟涌来,直至十点多,入口处依然还有不少人排队等待进入祈福。

  乞大龟

  一座庙中,最大的龟粿称“龟头”。有的地方,龟头由附近各村轮流迎请。这种迎龟头仪式非常隆重,其中以石狮龟湖大普度尤为著名。乞得龟头的村民,由乐队、彩旗前导,将龟头抬回,供奉在本村神庙中。然后是连续几天的庆祝活动,演戏娱神,大摆宴席。无论本村外村,远近亲朋,素不相识的过路人,都可入席。人们相信,龟头会带来莫大福气,花费多少都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 泉澎两地一衣带水。澎湖80%民众祖籍在泉州)

  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2011年的制作“大米龟”重达3.5万斤)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摸到头,起大楼;摸到嘴,大富贵;摸到尾,有头又有尾……”

  用于制作大"米龟"的"平安米"中的一部分,将分发给当地部分困难户。

  “摸龟”祈福

  龟是灵物,千年生毛,寿五千岁,称为神龟,万年则称为灵龟。有些地区各寺庙在元宵节时也常举办乞龟的活动。所乞求的龟是神龟也是灵龟,不但有人乞龟求子嗣,也有人乞龟求财求寿。所谓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保全家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乞得面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面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乞龟活动在澎湖最盛行,1771年(乾隆36年)《澎湖纪略》记载:“元宵,各家先于十三夜起,门首挂灯,厅中张灯结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备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阖家燕饮。鸣锣击鼓,极为热闹。间亦有装扮故事,往别澳游玩者。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1893年(光绪19年)《澎湖厅志》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但“亚公仔”改为“面龟”一词。近年来经济环境改善,孩童对肪片龟、蛋糕等简单食物不再有兴趣,元宵节可供祈求的物品种类愈来愈多,因而有“黄金龟”、“金钱龟”、“米包龟”等等创新的“龟种”出现。开台澎湖天后宫于1989年首创使用小包装10台斤的白米堆砌成巨龟,并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 7万台斤。这些被善心人士乞得的平安米,配合赈济贫户的活动,使原本“乞龟”祈求自身及家人吉祥平安的利己行为,转化成“社会救助”的利他义举。

  台湾人的“红龟粿”,客家人称为“红粄”、“龟粄”等。红粄采用的图像有两种,一种是龟状、一种是桃形,都代表吉祥、长寿的意思。每年正月十五,一年内生男婴的家庭,会特别做足足满1斤的红粄祭天公,以感谢上天赐男丁之福,又叫做“打新丁粄”、“打大粄”,是客家庄里重要的活动,以台中县东势镇庆典活动最为盛大。

[责任编辑:潘潇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