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文明星火耀古城 ——2025年“文明泉州”主题采访侧记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11-05

“福建好人”郑民红在户外为孩子们开展亲子课程

日前,由中央、省、市媒体组成的2025年“文明泉州”主题采访报道组,深入基层一线,探访泉州各地城乡文明实践经验与成果。

从非遗传承的乡村戏台到数字化治理的现代社区,从窑火不熄的千年瓷都到书声琅琅的百年校园,采访报道组用镜头和文字徐徐展开一场关于文明脉动与城市精神的探访之旅,记录这座城市的文明升华历程。

乡风新韵 非遗活化育文明新风

高甲戏发源地南安石井镇岑兜村,将非遗传承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古戏馆与户外博物馆相映成趣,10个露天展演点位通过脸谱绘制、经典唱段互动,让非遗“活”在百姓日常。据该村党总支副书记洪天来介绍,九年来,“娃娃班”培养了近百名专业演员,未来将通过戏服体验区与研学路线活化村庄文化基因,让文明传承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石狮锦尚镇东店村的“观海楼”家风家训馆,以侨批家书、楹联族规等老物件为载体,通过“优秀家风进校园”系列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的笔墨间扎根生长。这些承载着文明记忆的老物件,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晋江磁灶镇大埔村则以“文明有象 和美乡村”工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村规民约转化千万元慈善基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村民自觉。智慧乡村平台集成治安监控、垃圾分类等功能,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新格局。敬老院依托智能手环为358名老人构建全免费托养体系,展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文明温度,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焕发新光彩。

城市温度 民生服务暖文明底色

永春县公益早教文明实践点内,“福建好人”郑民红正为孩子们上亲子课程。这位退休教师自2020年投身公益早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班次从2个拓展至13个,惠及千余名幼儿,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早教服务,用爱心托起文明新希望。

与之呼应的城东社区慈善爱心驿站,凝聚助困协会、爱心小分队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凌晨爱心早餐、每月“义剪日”等12项志愿服务,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暖心加油站”。这些细微处的关怀,正是城市文明最温暖的注脚。

丰泽区圣湖社区通过“四微”实践体系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微宣讲”通过厝边红色宣讲团让理论知晓率达92%;“微引领”借银龄工作室举办56场文化活动;“微协商”通过邻里议事会解决18项民生诉求;“微服务”依托87名“帮帮团”志愿者提供230余次帮扶,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让文明之风吹遍社区每个角落。

企社共进 责任担当助文明创建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惠安的达利集团坚持党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诚信经营与公益反哺社会。设立“亮亮教育基金”,连续15年发放奖教奖学助学金1.35亿元,惠及师生3.2万人次;连续16年发放敬老金1.2亿元,惠及超12万人次。集团三次荣获“中华慈善奖”,彰显文明企业的责任担当,让文明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底色。

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的惠安山霞镇,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山霞镇通过培育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身边榜样,引领全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营造新环境。

在惠安雕艺文创园,石雕技艺的千年传承与创新引人注目。工作人员通过历史典故讲解,展现惠安石雕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文创的转型历程。山霞镇以雕艺博物馆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让“石雕之乡”焕发新活力。

文脉传承 匠心匠魂续文明薪火

德化月记窑的窑火已跃动400余载。这座46米长的古龙窑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坚持“活化即保护”理念,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放非遗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陶瓷文明的温度。负责人苏瑞厚说,每次柴烧均有国家级大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守候,这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明基因的延续,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顺美陶瓷,全国文明家庭——池珠香家庭的故事熠熠生辉。他们深耕陶瓷产业30余年,带领企业参与北京冬奥会“冰墩墩”陶瓷版生产,推动德化瓷走向IP化、年轻化。在捐资600余万元投身公益的同时,更以“爱心妈妈”等活动深化“爱心幸福城”建设,诠释“家是最小国”的文明担当,让文明成为家庭最温暖的底色。

育人深耕 五育融合润文明新苗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艺术楼内,高甲戏的生动诙谐,南音的曲韵悠扬,木偶戏班的指尖翻飞,金苍绣的丝线交织……这所1908年创立的百年老校,将文明培育融入50余门跨学科课程,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小手护古城”实践等活动,让“文明通政人”的种子深植童心。

校史馆内十年一辑的《通政往事》,记录着文明因子的代际传递。党委书记曾凤蓉说:“五育融合最终要落脚于‘行’。”

学校以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基、美育润心、劳育赋能,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百年积淀的文明密码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让文明成为青少年最坚实的根基。

文明跃升 星火燎原启文明新程

采访报道组一路记一路拍,窥得泉州文明建设从“盆景示范”到“风景连片”的升级路径。

近年来,泉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泉州市及5个县(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数量居全省第一,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数量居全省第二。今年泉州再创佳绩——新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15个、全国文明单位20个,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2户、全国文明校园4所,文明之花遍开刺桐大地。

正如泉州市委文明办主任陈斌所言:“精神文明建设要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爱心驿站的豆浆温暖环卫工人的清晨,当大埔村敬老院的棋局传来笑语,当岑兜村戏台再现少年飞扬的身姿,当月记窑升起的袅袅烟雾中瓷器完美亮相——这座承载海丝传奇的世界遗产城市,正在文明新章中刻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