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景点景区 > 内容

泉州明代古卫所城:金戈铁马中的道义与担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1-10

核心提示

永宁旧属晋江县,古称水澳。唐宋年间朝廷设水寨以防海盗骚扰。元置巡检司于此,称“永宁寨”,寓意永保安宁。明代倭患严重,倭寇时常侵犯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泉州地区受到了倭寇严重的侵犯。明太祖为了加强海防建设,在洪武年间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将永宁水寨改建成永宁卫城,除此之外还建造了福全千户所、崇武千户所、中左千户所、金门千户所和高浦千户所等五大所城,在泉州沿海构筑起了雄伟的卫所城防御体系。卫所城坐山观海,除具备军事防御和维持地区治安功能外,还是基本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现今,泉州市地域内尚存永宁卫城、崇武所城和福全所城。城中的街巷、宗祠、寺庙、戏台等仍保存尚好,也让这些城池内充满了闽南人间烟火气。

永宁卫城又称“鳌城”,今在城中广场立有“鳌海雄风”碑。

永宁城隍庙是永宁卫城附属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永宁卫城

与众不同的风俗面貌

明初,永宁卫隶属福建都指挥使司。当时福建有“五卫”,即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5个卫城,而永宁卫城的地位居首。永宁卫设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据《八闽通志》载:“(永宁卫城)周围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窝铺凡三十有一,为门凡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有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濠水或时涸。”按现在的度量换算,永宁卫城周长约2917米,基广5米,高7米。在“五卫”中,仅镇东卫在周长上超过它。而城门五座,却是永宁卫城独有的,其他四卫都只有4个城门。

永宁卫城建于地势陡峻的山坡上,居高临下,东濒大海。城形如同鳌鱼卧滩,故又称“鳌城”。卫城北边依托祥芝五虎山为屏障。据说当时筑城时,不采五虎山之石,舍近求远而取蚶江、祥芝沿海之石,就是为保留完整的五虎屏障。卫城主要街巷为“一纵三横”,交错相通,犹如鳌鱼背上的纹路。“一纵”是贯穿东西的大街;“三横”为:南门街、北门街;水关街、场口街;永进巷、打铁巷、英西巷。如今永宁卫城内有一条老街,周边庙宇不少,有鳌西宫、晏公庙、五显庙、梅福禅寺、文祠等,是体现石狮宗教文化丰富性的实物遗存。老街东端的慈航庙,是建于隋代的古庙,供奉着保佑永宁渔民的观音。永宁城隍庙则是永宁卫城附属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曾有扩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城中另有祠堂、戏台等建筑。

最初永宁卫设有指挥使司、架阁库、军器库、钟鼓楼、经历司、镇抚厅、监房、千户所、公馆、收料库、军器局、教场、演武亭、兵营、垾寨、屯田所、烽燧等官厅衙署及军事设施。卫所有兵近7000人,官军大量来自外省,特别是中高级武官。除此之外,为了弥补卫所军的不足,还以“垛集”方式就地于民户中抽丁为军。既有外来军籍户员,又有本地民户,这样的人口大融合也使得卫城有着与众不同的管理体制与风俗面貌。据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介绍,明代永宁卫对城内人口有独立的管理权。实行“配户当差”和“以籍定役”的人口管理和赋役制度,军、民、匠、灶等户类均世袭,其中军户的世袭性更突出。卫所军户专有黄册来管理,必要时再编“勾军册”,府州县户籍中要开列“州县军户”以别于普通民户。因不同的户籍承担不同的差役,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不大相同。根据《明实录》,卫所制度推行之后,逐渐催生了卫学制度。明成化年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大力倡兴卫学,3年间培育30多名学子,带动了永宁卫城读书风尚的兴起。因为这个贡献,陈用之事迹后来被载入清代修撰的《晋江县志》。明清两代,永宁涌现了几十名的进士、举人。

在明代,永宁卫城抵挡住了倭寇无数次的袭击,不过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令人扼腕的“陷城”血案。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倭寇纠集大股兵力进攻永宁城。由于指挥同知杜钦爵和百姓日夜坚守,奋勇抵抗,倭寇未能攻入,因即退兵;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犯安平,又犯惠安、鸭山、南安、石笋桥、永宁城等地,军民奋勇反击方令倭寇撤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倭寇又来攻城。永宁指挥佥事王国瑞溺酒偷安,城防松懈,致南隅失守,大批敌人从南门涌入。城陷后,倭寇劫掠数日而去。三月,倭寇又来攻掠,永宁城再度失陷,百姓被屠,伤亡者难以计数,血水灌满沟渠。倭寇还与地方土匪联合,掳人或发掘墓中尸来进行勒索敲诈,使得民众生无宁日。嘉靖四十一年的倭寇洗劫,史称“陷城”血案,这场灾难让永宁卫城元气大伤。时至今日,永宁还流传着“陷城洗街”的祭奠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摆供品,祭奠亡灵,叫“做总忌”。如果这两天没下雨,人们会挑水洗街,以示铭记历史。

崇武所城采用当地特产花岗岩石砌筑

崇武“无祀宫”将钱储作为主神敬奉(泉州晚报资料图)

《兵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碑已有400多年历史

崇武所城

书写铁与血熔炼的故事

崇武古称小兜,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宋置小兜巡检寨,元初改为巡检司,明初又在此设守御崇武千户所,并建造所城。崇武之名,乃崇尚武备之意。崇武所城地处崇武半岛南端,孤悬突出于海面,北与湄洲,南与永宁、祥芝互为掎角之势,这里也常被称为“莲岛”。

崇武所城采用当地特产花岗岩石砌筑,城外墙用长方形条石作横直“T”字砌筑,城内跑马道挡墙用乱块石或卵石花砌,中间夯以五花土。全城平面略呈梯形,总面积37万多平方米。城周长2567米,城基宽4米,含女墙高7米。四方设门,上建门楼。东、北、西三面有月城,四周设烽火台五座。崇武所城建后至今600多年,屡经修葺,至今巍然屹立。明永乐、嘉靖、万历年间,清康熙、道光年间,先后有过五次较大的修缮工程重建城楼和修复城墙。崇武所城(今称崇武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崇武所城在明初设置的最高军官是标准配置,即为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而且千户为世袭制。当时驻防的军士“十人为队,队有小旗一人;五队则有总旗一人;十队为百户所,有百户一人;十百户为千户所,有正、副千户统之。”军制可谓严整。《崇武所城志·官制》载:“明朝所设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员,镇抚二员。正千户授任钱公忠,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月到任,世袭。”从洪武年间崇武所正千户钱忠开始,钱家先后有七代人在崇武所担任过最高军事长官,他们秉承钱氏“宜作忠臣孝子,虽死犹荣”的祖训,爱兵恤民,世代捍卫城池。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群聚攻打崇武所城,钱忠的六世孙、崇武所千户钱储率军民坚守,成功退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再度围逼崇武所城,钱储督守北门,百户王铁督守南门,在他们的带领下城内军民齐心协力守城。倭寇连攻十来天不克,狼狈败走。然而,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趁着烟雨密蒙之际,猝然发动袭城。钱储组织自己家中的壮丁出门拒敌。终因寡不敌众,钱储不幸遇害,钱氏一门十余口惨死于倭寇的屠刀下。钱储被追封为“靖江侯”。崇武军民更是尊他为“老爹”,并于万历七年(1579年)专门建一座祠庙来供奉他,祠庙所在的那条小巷也被唤作“钱侯巷”。后又在“崇疆厉坛”原址附近复建“无祀宫”,将钱储作为主神敬奉。从钱氏一族的历史事迹,便可管窥崇武一地的忠勇之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于城内西门街中段北侧制高点莲花山置中军台,又设墩台,置烟堠,后来更是挥毫题书“锁镇海邦”镌在北城门额。

崇武所城内有30多处始建于宋、明、清的宫宇、祠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如宋代建的诚应庙(明时改为城隍庙),明代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庙、云峰庵、恒淡庵等,以及清代建的东岳庙等。这些古建筑的留存,为古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气息。在崇武所城内的中亭观音寺寺墙中,还嵌有一块明代《兵宪万育吾公克复崇武城记》古碑刻,碑中记载了督宪万民英与千户朱紫贵等人剪灭倭贼,收复崇武所城的故事。所城内先后修建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的。走入崇武所城,无异于翻开了一部历史军事著作,上面书写着铁与血熔炼的感人故事。

福全所城古有四座城门,此为北门。

福全所城城墙上走道很宽

福全所城自带“瓮城”

福全所城

千古人文渊薮地

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晋江福全一带便有军队戍守开发。至宋代,福全已是一个人烟稠密的港口。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创筑福全所城,当时所城“周围六百五十丈有奇,城基广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三丈一尺,为窝铺凡十有六,城四方各辟一门,并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1417年),都指挥谷祥等增高城垣四尺,并筑东、西、北三座月城(即瓮城)。正统八年(1443年),都指挥刘亮督与千户蒋勇又增筑四门敌楼,各高二丈五尺。

福全所城(又称福全古城)城郭形似葫芦,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多以丁字连接,因此自古有“葫芦城、丁字街”之称。据说当时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北门街、西门街、泰福街、文宣街、庙兜街、南门的前街和后街等,都连接如丁字形。时至今日,福全古城的城墙已获重修,城内长街短巷也皆保存旧时格局。四座城门遗址仍存。

明时,福全千户所巡视范围包括晋江至南安一带,号称“北到大岞,南到料罗”,大岞属惠安,料罗湾在金门。按明初编制,福全千户所驻军定数为1120名,兵分3种:守城训练的称“见操军”或“往操军”;配合永宁卫、漳州卫轮班戍守浯屿水寨的称“出海军”;屯田种粮的称“屯田军”。

明初福全所城建成后,即由名将蒋旺出任所城正千户。当时城内主要居住从四面八方征调来的军人和家属。在倭寇猖獗、数陷沿海诸城的明代中后期,附近乡民纷纷移居城内,至今当地仍流传着“十三乡入城”的传说。福全所城的一大特色是这里祠堂、祖厝众多,据说这里居民姓氏达40多个。全城供奉的庙宇四座(关帝庙、城隍庙、妈祖庙、临水夫人庙),另外还有留鄂公庙,以及境主公庙等。

明代,福全所城于嘉靖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数次击退来犯的倭寇和海盗,威震一方,同时也涌现了千户蒋继实、乡贤蒋君用、千户蒋学深等抗倭英雄。由于军民一心,福全所城的存在既保障了居民的安全,也保证了当地社会经济与人文的稳步发展。明代福全村先后出了十几位举人、进士,有“无姓不开科”的说法。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相国蒋德璟,其故居在福全所城内,迄今尚存。此外,福全所城还有不少名将、宿儒、巨贾、神童见载于史册。

福全所城内有座“最高山”——元龙山,山上满是巨岩,山顶则屹立着一座关帝庙,面朝庙兜街。由南门而出,即见绵延数公里的白色沙滩,以及蜿蜒入海的礁石带。海面上有点点远帆,像跳动的音符。2007年,福全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曾在这里开拍。穿越历史风沙的福全所城,如今美得很恬静、很安逸。

“永宁卫、福全古城、崇武古城里有众多的红砖厝,也有姓氏宗祠、寺庙、戏台、匾额等,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泉州台商区雕艺协会副会长骆庚河在多次走访三大古卫所城后表示,古城坚固的不仅是城墙,比城墙更坚固的是抵御外敌的信念。“戏台上不断演绎的抵抗外敌的戏曲,时刻诠释着精忠报国的理念。祠堂内,匾额中,是对宗族的认同,是对先祖荣光的彰显,更是铭记历史的见证。寺庙里供奉的神明,你会发现原来都是曾经真实存在的、有善行善举的人物。古厝顶上的燕尾脊,静静的,如同候鸟一般,期盼着离家的游子。来泉州,总是要来一趟这些古卫所城。这里的古城,在金戈铁马中,也有道义与担当。”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