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邑令林咸奋身御倭名垂青史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1-03

核心提示

林咸,字季虚,明代广东番禺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从尤溪教谕的位置上擢升为惠安知县。嘉靖三十七年,大批倭寇聚集攻打惠安。当时惠安城中居民仅900户,倭寇却有3000多人(另有一说为千余人)。危难之时,已经卸官的林咸慨然挺身而出,做出了令其名垂青史的举动……

桥板石亦为原墓之构件

疑为墓前埕石后被立为围墙石

猖狂倭寇 盯上惠安新城

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沿海地区,不计其数的村庄惨遭蹂躏。惠安地处泉州东北部,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由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县伊始,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惠安县一直处于无城状态。这自然让它成了倭寇眼中的“肥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贼抢掠大岞、五峰、凤洋、赤湖诸村。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海盗阮其宝又骚扰、打劫惠安沿海乡村,黎民百姓朝不保夕。所幸,嘉靖三十一年,经巡抚王忬倡议,惠安才得以在嘉靖三十二年修造城池。据《万历惠安县续志》载,“越年十月”,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工程竣工,惠安县城第一次真正拥有自己的防御性城墙。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批倭寇自浙江的岺港转移至定海柯梅,在那里造舟泛海,后为明朝将领俞大猷追击。倭寇于是扬帆南下,流劫闽、广地区。同年,倭寇攻陷福清,气焰嚣张。这群狡猾的亡命之徒看准惠安城刚建好没几年,许多设施还不完备,防御较薄弱,遂于当年四月悍然发动对惠安的攻城战。眼看一场浩劫难以避免。

散落他处的云月图案石碑

墓前石堵旧时被砌入民居墙中

卸任知县 面临抉择时刻

林咸是广东番禺官塘村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举,据《广东乡试录》记载,是科共录取举人75名,番禺县学生林咸在众多学子中名列前茅,以易经中第19名举人。这一科人才济济,与林咸同榜的举人还有李价、陈大有、李尧卿等人,日后皆成为载入史册的名臣。清同治《番禺县志》称林咸中举后“从游草堂讲学”,不久朝廷任命他当尤溪教谕。林咸在番禺是位颇具文名之人。清康熙《尤溪县志》载曰:“(林咸)惟稽古志切,匡时议论风生,才华渊溢。研义理之精微,析古今之同异,著有《易经直解》,四书尤训,与白沙齐名。”“白沙”即明代大儒陈献章,是广东惟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被誉为“圣代真儒”。林咸能与陈献章相提并论,足见其学识非同一般。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林咸由尤溪教谕擢知惠安。然而,他在惠安的仕途并不如意,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林咸因被御史弹劾而“闻讯解绶”。至于林咸在任上犯了什么错误而遭弹劾,史书语焉不详,有说法是“令有违言”,即指邑令林咸不服指令,还失语顶撞了上司。也有记载称他居官“不自爱重”的,这种说法就严重得多了。而据当时的致仕官员、惠安人李恺称,林咸是“未明之罪”。虽尚未明确罪责,但满腹委屈的林咸已准备卸官返乡。哪知此时,竟传来倭寇进犯惠安的警报。原本要上任的新惠安县令孙某,在得知倭寇杀到城外的消息后,借故避居泉州,装聋作哑。惠安县里缺兵又短粮,百姓因此更加惶恐,邑中大姓殷富之户纷纷逃难他乡。面对这样的危难时刻,一走了之,还是留下来守卫惠安城?这对已无职权的林咸来说是个难题。

墓圹内原以红瓦铺贴,现场拾到的瓦片大而厚。

鸭山村内的龙甲宫

军民同心 顽强击退敌人

就在林咸为难之时,有个人的出现,坚定了他的信念。此人正是从湖广按察副使任上“以病乞归”的中宪大夫李恺。李恺是惠安人,在县里德高望重,早年又曾担任过广东番禺知县,所以与林咸算是比较有共同语言之人。知道惠安城被倭寇围困后,李恺毅然挺身而出,他召集李慎、康惟心、张宇、谢有功等乡绅名士,共同前去劝说林咸出面率众御倭。李恺对林咸说:“一县生灵,愿使君作主。恺虽休废,敢为士卒先。苟有携心,如妻子何!”见李恺等人如此慷慨无畏,林咸再无二话,亮剑宣誓愿与邑城共存亡。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倭寇抵达惠安城下,从北门开始攻城。据清同治《番禺县志》载,倭寇围城后,林咸日夜登上城墙督战,指挥民众死守。几次交锋下来,斩杀倭贼70余人。战斗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城门岌岌可危。林咸含泪对李恺说,万一城破,他宁愿跳城而死,也不愿被俘受辱。幸而傍晚一队援兵赶到,倭寇气焰有所收敛,但仍攻城不止。

二十七日凌晨,林咸、李恺筹集1200两白银,假装与倭寇谈判,利用“反间计”来离间倭寇,从而争取时间调整防务、等候援兵。果然没多久,有盛巡道派李凤等40名铳兵前来援助守城,这大大减轻了守城军民的压力。第二天,久攻不下的倭寇,动用大型攻城器“吕公车”,妄图强攻拿下城池。文职出身的林咸此时如有神助,他果断令人制作御敌的战棚三座,外面用絮被包裹,“内藏锐弩火枪”。这些棚子攻守兼备,有效化解敌寇攻势的同时,还对敌造成杀伤。之后的五个昼夜中,“贼死者百余人”。寇首见破城艰难,而城外大明各路援兵正在聚合,无奈道:“攻福清一铳三毙,而陷一城。惠真劲敌,前者死亡后者继,去福清远矣!”遂引兵遁去。

“知州墓”目前残破不全

专家团与热心村民仔细勘查村内遗迹

如今的鸭山村十分祥和,看不出这里曾是一处古战场。

英烈捐躯 忠魂得祀祠宇

不过,这伙倭寇并未走远,而是流劫至惠安鸭山。林咸闻讯统兵前往剿灭,他不惧个人安危,“躬冒矢石,为士卒先”,一路冲杀在前线,大破倭军于鸭山。然而,在追逐逃窜的倭兵时,林咸却意外陷伏,连人带骑坠入泥淖中,不幸遇害,为国捐躯。清道光《惠安县志》称林咸死后“伫立不动”,“倭惊而退”。

巡按御史樊献科听说林咸事迹后,亲自作文致祭,颂赞林咸“无愧张睢阳、颜常山(即唐代忠臣张巡、颜杲卿)”并上奏表彰他的功绩。朝廷遂赠林咸“泉州府同知”,立祠赐祀。清康熙《尤溪县志·卷之六》还称林咸获“赠光禄少卿,荫其子为德州同知”。祀奉林咸的祠宇被建在惠安县城乐善铺圣堂巷内,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圣堂宫”(亦称圣堂古庙),该宫今尚存。为发掘林咸更多的历史信息,今年7月13日,圣堂古庙管委会潘清辉、庄金兴、杨子红一行三人曾冒着酷暑,前往广州市番禺区官塘村寻访当地的林氏族人,并在林氏大宗祠前的广场发现镌刻林咸中举信息的旗杆石。惜,官塘林氏大宗祠的族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佚,无法获悉族谱中关于林咸的记载。

据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三十四·坟墓》载,林咸墓就在“县南苍云铺鸭山”,“公御倭,在此殉难”。为此,文史考古专家、文博研究学者等近日组团来到鸭山村探寻墓址。“这个墓就是我们村里人世代相传的‘知州墓’”,79岁的台商投资区东园镇凤浦社区鸭山村民林文忠指着一处墓茔说道:“原先墓的规模很大,古时背山面海,墓前有文笔、石狮等石雕构件。墓是1958年兴修水利的时候被破坏的,我那时候14岁,还进去挖过墓砖,当时生产队从这墓里一共挖了大概有四五千块红砖,挖墓砖的时候墓室已经空了……”位于鸭山村内的“知州墓”早年已遭破坏,墓园内的原建筑构件亦散落四处。但通过村民的指认,还是找到了马鞍形云月图案墓碑、挡垛石、墓桌石、埕石、墓前一对石狮子等原墓附属物。另有村民林清辉等人称:“鸭山村境主宫是龙甲宫,祀保生大帝。据说古时林咸统兵与倭寇在鸭山激战,战场就在这宫庙附近。过去在我们村的水潭旁还有一方石碑被当做桥板,石头非常光滑平整,石碑有一人高,宽50厘米左右,刻字一面朝下,上面写有‘林公’等字样(疑为墓道碑)。该碑后来亦不知所终。”

泉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二级调研员许晓松在了解这一明代古墓情况后表示,林咸是古代英烈,他的事迹值得继续深入发掘和宣传,他的遗迹也应得到妥善的保护。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鹏鹏认为,从文献资料、鸭山“知州墓”历史遗存和鸭山村民世代相传的说法来看,鸭山“知州墓”极有可能就是林咸墓。“知州墓”目前残破不全,这给后续文物处理保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建议对其进行原址保护,后期可请文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之进行文物修复。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