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畔,宋元韵与市井气相融,海丝古意添热闹。(洛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提质增效·泉州县域内外贸发展速递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里,洛江的田间地头与景区商圈热闹非凡:古韵悠然的洛阳桥畔,一场精心打造的“宋时风华”文化盛宴,呈现了宋时市井生活的热闹场景;华灯初上的双阳“侨遇市集”,市民游客在万家灯火与美食飘香中感受属于洛江的独特味道;辖区内的物流企业同样繁忙,分拣员快速打包着来自全国的订单,其中既有本土纸尿裤产品发往海外,也有外地客商批量采购的洛江特色产品,货车往来穿梭,将“洛江优品”送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一边是农文旅融合催生的假期消费热潮,一边是工贸联动打通的内外贸通道。在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战略版图中,洛江锚定“农工贸一体拓市场”要求,将农业的生态力、工业的智造力、商贸的流通力、旅游的聚合力深度融合,让各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在内外贸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展现出独特活力。据统计,洛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3年排名全市第一;2025年上半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实现国内旅游花费分别增长16.5%、14.8%,均排名全市第一;1—8月全区网络零售额增长56.4%,排名全市第一;去年外贸出口增长32%、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保持良好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增长8.6%。实践证明,打破产业边界、凝聚协同合力,正是洛江激活内外贸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洛江区委书记、洛江区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总指挥部总指挥长颜丽明谈及发展逻辑时强调:“洛江的优势在于‘生态农业有底色、智能制造有底气、文化旅游有底蕴’,关键是通过融合把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以农业强特色、工业提价值、商贸拓渠道、旅游聚人气,让每个产业都能在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洛江这一“协同棋局”稳步推进,资源在产业间顺畅流动,优势在互补中充分释放。“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升级发力:一是工农互嵌增值,推动辖区智造企业与省级国贸基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建立‘订单式’合作,通过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数商兴农’优化供应链、释放消费潜能,让洛江‘土特产’更具辨识度。二是工贸一体发展,紧扣施工装备、卫生用品2个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畅通‘研、产、供、销’全链条,推出更多‘洛江优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力争未来五年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外贸出口超200亿元。三是文旅全域赋能,洛江旅游两项指标增速长期保持全市前三,要深挖‘四名文化’资源,以洛阳桥为核心打造‘世遗+非遗’沉浸式体验,培育‘文旅+’工业、康养、低空等新业态,突出打造精致露营集群,市场化推广‘一桌菜’‘一台戏’‘一份礼’,打造‘烟火洛江’,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全域文旅带动全域共富。”颜丽明表示。
农文旅激活消费力 以内贸点亮民生经济
坚持从“农商旅融合”破题,洛江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让内贸活力既暖了民生,也富了产业。
“以前地瓜是论斤卖的‘土疙瘩’,现在不仅能让游客体验挖薯乐趣,还能精加工装入礼盒,价格直接翻番!”梧凤小镇共富工坊里,村民王婶正将地瓜干装进“凤氏兄妹”IP包装盒,脸上满是笑意。而在几公里外的春生堂酒厂,非遗酿造技艺正以另一种方式激活内贸潜力——这里的陈酿酒窖成了游客打卡地,沉浸式的酿造体验让养生酒从“货架商品”变成“文化伴手礼”。在农商旅融合的浪潮中,洛江正以“市民需求”为圆心,让内贸活力裹着乡土味与文化味。
虹山乡的地瓜产业,是洛江内贸创新的“活样本”。为了满足城市人“吃新鲜、玩趣味”的需求,当地不仅保留了传统种植的生态优势,更建起了“采摘体验园”,每到节假日,自驾来挖地瓜的游客排起长队。“我们打造‘梧凤小镇’特色品牌IP,把地瓜干、地瓜粉包装成礼盒,印上地理标志图案,在双阳夜市一摆,很快就被抢空。”负责虹山农特产品销售的小陈说。据悉,2024年虹山地瓜全产业链产值达2.3亿元,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
河市镇的露营地,则把内贸活力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我们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田间溪畔的荒地杂地,改造成停车场所及露营场地,露营需要的帐篷桌椅、非遗文创周边就近从本地工艺品企业、装备基地购买。未来我们打算联系农户开发露营里的采摘体验,延伸露营吸引力。”泉州新告文旅发展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流量不仅带火农产品、就业、文创消费,还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添力。
双阳夜市的热闹,更是把内贸活力推向了高潮。傍晚6点,夜市的灯光刚亮起,卖虹山地瓜干的摊位前就围满了人。“以前逛夜市就买个烤串,现在能淘到本地企业做的智能小家电,还能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捏面人,周末我都带孩子来。”市民陈女士手里提着刚买的地瓜干礼盒,孩子正在一旁盯着面人师傅制作面人。夜市管理方介绍,通过引入农特产品、工业创新品和非遗展演,夜市单日最高客流超6000人次,成为洛江“内贸惠民”的一张名片。
智造力打通出海路 以外贸拓宽产业版图
内贸的火热为产业积累了底气,而要突破“工业有技术缺渠道”的瓶颈,洛江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从内贸市场的火热态势延伸至外贸赛道的加速突破,洛江企业正围绕产品、渠道、资源三大核心,以差异化策略在全球竞争中开辟新空间,既靠创新夯实产品力,也借外力打通出海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外贸增长路径,为外贸版图注入新动能。
泉州劲工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聚焦装备产业痛点,以“定制化产品+借船出海”破局。“你看这台专为海外客户定制的轮胎式挖掘机,前端加装了适配当地气候与土壤特性的特殊装置,一推出就非常受海外市场的欢迎。”公司总经理曾华文站在车间里,指着差异化机型自豪地说。面对常规工程机械利润压缩问题,企业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定为核心市场,靠定制化打造竞争力;同时与海外仓集团合作,在摩洛哥、利比里亚设立营销中心,借成熟平台降低出海成本,加快市场响应。
铁拓机械深耕外贸多年,以“定制研发+市场深耕”树立行业标杆。自2006年布局海外至今,其产品已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精准响应全球市场多样化需求,我们始终将产品定制化能力视为核心竞争力。”公司总经理高岱乐表示,60多位资深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持续攻关,为客户量身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他用“走出去、带回来、送出去”概括:深入市场听需求、带回挑战搞研发、打磨产品拓市场。铁拓机械也因此被国家海关总署认定为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
入驻洛江盛荣电商生态园的真自在文旅科技则跨行文创领域,凭“品质筑基+政策借力”实现增长。“欧美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高,我们从生产端就按国际标准执行,原材料需经多重检测。”企业营销总监荚晓静介绍,为了打开欧美市场,公司一边布局跨境电商,一边联动国内文旅资源做设计品牌,“先借国内文旅流量打响名气,再携成熟产品出海,竞争力更强。”而政府提供的跨境电商园区优惠、合规机构对接等支持,更解决了外贸流程难题,助力企业去年销售额增长8%,今年计划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
规划力护航新征程 以政策锚定发展方向
无论是农商旅融合激活内贸,还是智造突围拓宽外贸,背后都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洛江以先行规划破解产业协同难题,通过平台搭建与精准服务,为内外贸高质量发展筑牢保障体系。
在洛江,产业协同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规划先行”——以“市场痛点”为靶心,用政策的“精准度”保障发展的“加速度”。洛江的规划,从一开始就跳出“单打独斗”的局限。“我们不搞‘就农业论农业、就工业论工业’,而是结合城乡消费升级和跨境贸易趋势,统筹布局‘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发展格局。”洛江区副区长、洛江区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长沈艺程介绍,比如打造“闽台农业文旅融合示范带”,就是要整合虹山、罗溪的农业资源,为内贸提供特色产品;建设“智造洛江”,就是要帮企业攻克核心技术,解决海外对接难题。“我们还出台了《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洛江区促进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明确提出对企业的奖补措施,就是要引导企业往创新方向走。”沈艺程表示。
为推动规划落地,洛江以两大核心平台激活“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成立内外贸高质量发展中心,统筹多部门资源,打通政策落地“中梗阻”;组建全球智造装备供应链服务中心,整合全链条资源,为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两大中心联动发力,在产业链上推动企业集聚,创新链上攻坚海外技术适配,资金链上以基金、补贴提供保障,人才链上定向培育专业人才,构建起全要素协同的内外贸发展支撑体系。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需求。针对“出海难”,洛江积极链接侨商资源,推动辖区企业对接义乌、深圳优质供应链,培育和布局海外仓;同时建立“重点企业挂钩制度”,以政府专班提速项目审批。“企业创新需要保障,我们就是要做好‘后勤’,让企业安心搞研发、拓市场。”洛江区商务局局长林志斌说。更关键的是,洛江政策随市场“动态调整”。“电商需求涨就补配套政策,农文旅缺人才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去年已培训3000多人次。”林志斌介绍,接下来洛江将把产业协同纳入“十五五”规划,从土地到服务持续优化保障,筑牢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根基。
以“内通”激活消费潜能,以“外联”拓宽发展赛道,在商贸产业与民生经济的共振里,洛江这个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城区,必将在内外贸双循环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多产业兴、消费旺、城市活的新篇章!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