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咧嘴大笑的石狮子、摸鱼偷懒的托塔力士 千年古刹的“戏精天团”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9-05

在泉州开元寺的晨钟暮鼓间,一群“千年顶流”正以全新方式圈粉年轻人:咧嘴大笑的石狮子、摸鱼偷懒的托塔力士、真假难辨的白鸽脊兽……这些文物通过“显眼包”式人设破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之王。当严肃的文物保护遇上互联网时代的叙事方式,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

表情包之王

戏精狮的“职场生存法则”

艺名:戏精狮(表情包顶流)

职业:寺庙安保兼卖萌专员

技能点:花式怼脸、职业假笑、暗中围观

寻访暗号:漫步寺中,多处能偶遇形态各异的“狮同事”

卖萌的戏精狮,擅长职业假笑、暗中观察。

开元寺的石狮子,大概是全网最懂“情绪管理”的打工人。作为“寺庙保安”,它们的副业是卖萌,偶尔还“兼职”花式怼脸、职业假笑——网友赐名“戏精狮”,堪称“表情包之王”。

有游客将开元寺称为“百狮园”,漫步寺中,不时就能撞见形态各异的“狮同事”。在弘一法师纪念馆门前,至今还能看到四只一字排开呈现唐宋五代风格的石狮。而寺内最多的,是那一对对绿辉岩狮子,它们也最为讲究——胸前挂着须缨铃铛,脚边绕着中国结,雌狮脚旁的幼狮与绣球,藏着“繁衍生息”“脚踩寰宇”的老辈祝福。而西塔前,一对呈宋元时期特征的石狮则最叛逆,别家看门狮都是一左一右对望,它们偏要反着来,趴卧在白色花岗岩底座上,自带“你们不懂我”的呆萌高冷范儿。

最有趣的是那些“表情管理失控”的狮子:有的咧嘴大笑到露出舌头,有的直立扭腰摇头摆尾,还有一对“欢喜冤家”成了网红——雄狮踩绣球笑得灿烂,雌狮却板着脸瞪它,游客戏称“像刚吵完架的夫妻”。

不过,别看狮子现在是“本土神兽”,汉代以前中国压根没有实物。西汉丝绸之路打通后,西域诸国才把狮子作为贡品送。泉州文史前辈陈泗东在其著作《幸园笔耕录》提及,泉州石狮分“守门狮”和“风狮”:守门狮必为一对雌雄,左顾右盼;风狮则独来独往,直盯前方,威远楼前的那只就专司“镇全城风水”。从贡品到“守护神”,狮子在泉州完成了“职场升级”,成了古城最鲜活的历史注脚。

摸鱼冠军

托塔力士的“摆烂哲学”

艺名:托塔力士(摸鱼大师)

职业:佛塔托举氛围组(主业摸鱼)

技能点:工位摆烂、花式躲查岗、托塔近千年不松懈

寻访暗号:西塔须弥座转角处,蹲守“蹲工位”的矮胖身影

托塔力士(塔奴),佛塔氛围组,擅长偷懒“摸鱼”。

西塔须弥座转角处的托塔力士

开元寺双塔的基座上,藏着一群“摸鱼大师”——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托塔力士。作为“佛塔氛围组”,它们的主业是“摆烂偷懒”,副业是“花式躲老板”,艺名“塔奴”,却把“摸鱼”摸成了艺术。

这些力士来头不小,是佛教里的“大力神”。古人相信,建筑要稳固,得有金刚力士托着,所以塔的基座、屋檐收角处总少不了它们。但因为空间有限,力士们常常只能“委屈”成矮胖身材,看起来像在“蹲工位”。

在《泉州东西塔》中,王寒枫表示,这种“侏儒托举”的造型,最早能追溯到印度桑奇大佛塔,传到中国逐渐演变成了托塔力士。开元寺的力士们有的歪着身子,有的缩着肩膀,仿佛在说:“工作嘛,差不多就行。”但其实它们默默托了近千年佛塔,把“摆烂”和“靠谱”融成了一体。

鸽王冠军

白鸽脊兽的“听经往事”

艺名:翼不动·咕咕侠(真假鸽王得主)

职业:大殿屋脊氛围组

技能点:以假乱真,凭“静止术”赢过真白鸽

寻访暗号:面向大雄宝殿,抬头盯紧屋脊C位

真假鸽王,寺庙氛围组。

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屋脊上,站着一群特殊的“氛围组”——不是龙、凤、狮子这些常规脊兽,而是一只只白鸽。它们艺名“翼不动・咕咕侠”,曾凭“以假乱真”拿下“真假鸽王”冠军。其实,这些白鸽的背后藏着一段“白鸽听经”的传说。

脊兽这东西,汉代就有了,最早是正脊两端的“鸱尾”(一种鸟尾造型),宋代《营造法式》定了规矩,清代才彻底定型。但开元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的双重屋脊上,不是“规矩”的脊兽,而是分别站着7只白鸽(有两处已有缺失),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

老泉州人会讲,这和一只听经的白鸽有关。据说有只白鸽总来寺里听高僧讲经,后来转世成了和尚,翻译了不少经书,腋下还留着鸽毛。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更为动人:明朝时,历经两次大地震的开元寺大殿破损,但又没钱修缮。有一天,一只白鸽从破了洞的房顶掉下来摔死了,寺中僧人垂怜埋了它,并发愿重修大殿。不久,寺里来了个要出家的少年,告诉僧人自己愿意托钵化缘。终于,重修大殿的钱有了!少年却积劳成疾,坐化于寺中。师父发现,他肩上长满白鸽毛——原来他就是僧人曾埋葬的那只白鸽。僧人感念其义举,便在屋脊安了白鸽脊兽。

这些白鸽脊兽,站在殿顶听了几百年风雨,把“感恩”“守护” 的故事,融进了砖瓦之间。如今游客抬头看时,仿佛还能听见翅膀扇动的声音,混着大殿里的诵经声,成了活的传说。

喜剧双将

和合二仙的“即兴表演”

艺名:和合二仙(双塔笑星搭档)

职业:东西塔驻场相声演员

技能点:即兴喜剧、对口相声、自带二人转范儿

寻访暗号:东西双塔的二层南面,锁定笑开花的浮雕组合

西塔二层的喜剧双将,擅长即兴喜剧、相声、二人转。

开元寺东西塔的二层,各住着一对“驻场相声演员”——寒山与拾得,这俩艺名“喜剧双将”,擅长即兴喜剧、相声,连二人转的范儿都有。

位于东塔二层的浮雕里,寒山剪着短发,左手捏念珠,右手指点拾得;拾得左手拿经卷,右手翘小拇指逗他,两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西塔二层的浮雕更讲究:寒山戴桦皮冠,右手握笔,左手执一张芭蕉叶;拾得歪着头,伸手舒掌,腰里还别着个小铃铎,像在说:“来,给你唱段儿。”

清雍正十一年,皇帝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成了象征团圆和睦的神仙。如今在开元寺的塔上,他们还保持着嬉笑的模样,把“包容”“欢喜”刻进石头里,像在对每个游客说着泉州人再熟悉不过的那句:“人生海海,输赢笑笑。”

打工人代言

憨番的“抬厝角日常”

艺名:憨番(海丝打工人代表)

职业:厝角抬举专员

技能点:弯腰负重神还原职场日常,藏着“同心协力”密码

寻访暗号:进大雄宝殿前,连廊石柱上的“搬砖人”

憨番抬厝角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现状

在开元寺的角落,还藏着一群“抬厝角”的打工人 ——“憨番”。它们艺名就叫“憨番”,职业是抬厝角,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现状:弯腰负重,却一脸认真。

中国营建大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蒋钦全揭秘,这叫“憨番抬厝角”或“番仔抬斗”,藏着泉州人的“海丝记忆”。历史上泉州人“向海而生”,不少人前往东南亚创业,致富后返乡盖大房子(闽南叫“起大厝”),带回的南洋佣人被称为“番仔”,多干体力活。于是,建筑上就有了这些“憨番抬厝角” 的形象,既是对现实的记录,也藏着“同心协力”的寓意。

这些“憨番”多在寺庙、石塔中出现,普通民居少见,只有少数“番仔楼”偶能见到。它们大多身着蓝色短上装、绿色短下装,或弯腰或半跪扛着厝角,表情里没有抱怨,只有踏实——像极了那些漂洋过海讨生活的人,把辛苦藏在笑容里,把希望刻进家乡的砖瓦。

如今看这些“憨番”,仿佛能看见当年泉州港的帆影:商船往来,人声鼎沸,有人出去闯荡,有人把故事带回故乡,最后都成了建筑上的印记。

捉迷藏冠军

蜈蚣的“地下秘密”

艺名:隐藏的蜈蚣(躲猫猫王者)

职业:寺庙捉迷藏专员

技能点:终极隐身术,藏到连老泉州人都未必识得

寻访暗号: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第一级石阶,遇水更显真身

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的第一级石阶上,隐藏的“蜈蚣”,擅长捉迷藏。

开元寺拜庭往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的第一级石阶上,藏着个“捉迷藏冠军”——一只手掌长短的蜈蚣石刻,艺名“隐藏的蜈蚣”,曾获“捉迷藏大赛”冠军,因为它藏了太多年,连老泉州人都未必知道。

这只蜈蚣刻得很细,头尾触须清晰,独个儿趴在石阶上,旁边啥也没有。关于它的来历,有个传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为保佑儿子出海,听高僧指点,在大雄宝殿重建时埋了两只蜈蚣镇邪。但问遍寺里师父和泉州学者,都没在书上见过相关记载。而另一个说法则来自寺中僧人,据说当年大雄宝殿重修,上梁总也上不去。有人说寺址在“蛇穴位”,得刻只蜈蚣镇住。结果上梁真成了——当然,这也只是老一辈的传说,没有文字记录。

从戏精狮到藏蜈蚣,开元寺的这些“显眼包”,恰恰是泉州的“文化密码”。它们站在建筑上,藏在石阶下,把宗教、贸易、传说、烟火气都揉进形态里,笑着闹着,就把千年历史讲成了生动的故事。来这儿的人,看的是石是瓦,读的却是一座城的包容与坚韧。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