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村咖”飘香 年轻人扎堆下乡“发呆”
文旅新业态:一杯咖啡“搅”热乡村游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乡村,被视为“诗和远方”的田园幻想,承载着人们对于恬静慢节奏生活的向往;而咖啡,则是城市精致生活的标志性符号。近年来,咖啡业态逐渐下沉进入乡村场景,催生“村咖+”文旅新业态。
在泉州,从闽南渔村到百年侨村,“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独特的文旅体验备受游客青睐,既为乡村带来了客流与人气,带动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改变了村落客群结构,吸引了更多年轻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引擎。
现象篇
从小众打卡到乡村“新流量”
南安树岛咖啡屋
惠安观溪咖啡馆
从泉州台商区浮石隐地凭海临风的“stay salty咸”海景咖啡,到南安大盈溪畔的在发呆咖啡馆、树岛咖啡屋;从晋江梧林传统村落里近十家特色咖啡馆、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间的万代松残墙咖啡、田洋野咖,到惠安官溪农业公园伴溪而居的观溪咖啡馆;从德化石牛山俯瞰飞瀑的岱仙瀑布咖啡馆,到安溪城厢镇安K公路live营地的旷野咖啡,再到浸润工业与文艺气息的永春县6982文创咖啡馆……一间间特色“村咖”如珍珠般散落泉州乡野,串起山海间的诗意与烟火。
晋江田洋野咖
在晋江池店镇田洋九九核心区,田洋野咖以“城中央田园”的独特位置和闽南都市田园聚落多元社区的定位,将万亩田园风光与咖啡文化相融,打造芦苇荡间的秘境咖啡馆。自开业以来,田洋野咖迅速成为区域流量引擎:今年“五一”假期,田洋九九整体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田洋野咖单日峰值客流突破5000人,春节等节庆活动期间单日客流同样可观。平日则吸引周边居民与年轻打卡群体,非晋江籍游客占比超1/4,省内外游客数量稳步增长。
泉州“村咖”的兴起不是偶然。“引入咖啡馆,既能丰富景区内旅游产品供给,更精准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催生出新的文旅消费场景,无形中延长了旅游消费链和游客停留时间。”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新媒体运营主管吴雅婷说,乡村咖啡馆作为一种多元场景化的旅游新业态,为久居城市的旅客打开了一扇寄情乡野的大门。
在晋江梧林传统村落,近十家风格各异的“村咖”镶嵌在红砖老洋房间,不仅赋予了乡村诗意栖居的“咖啡色”滤镜,更无形中改变了村落客群结构,年轻游客占比增多。比如,古村内的榕树下咖啡等门店,因社交平台传播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单日客流量平均超300人;另一家咖啡馆南洋咖啡铺自2023年起游客逐年递增,淡旺季界限模糊,节假日更是爆增,游客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寒暑假亲子家庭扎堆,平时则以年轻人和中老年旅游团为主。
无独有偶。泉州台商区张坂镇浮山村的浮石隐地,2023年微博地标搜索量跻身福建省旅游搜索第八,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超800万,曾吸引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优酷《是好朋友的周末》等综艺前来拍摄。
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趋势:“村咖”客群多元化、年轻化,已从“小众体验”升级为泉州乡村旅游的新型“流量密码”,搅动着泉州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体验篇
咖啡杯里的松弛感,藏着乡愁与山海
泉州“村咖”的魅力,远不止一杯咖啡的醇香。它们以在地文化为骨、自然景观为魂,为游客打造着独一无二的沉浸式风景与体验。
临海而建的咖啡馆
点一杯咖啡,在落日海风中感受松弛与浪漫。
泉州浮石隐地的“stay salty咸”咖啡馆,是渔村文化的“活切片”。海景店临崖观浪,湖景店依湖望山,选址可谓“自带流量”。这里的特调咖啡暗藏巧思,比如“礁石”“野台风”呼应着海洋气息。更妙的是,船屋露营地由老船匠用造船工艺打造,房号与真实渔船编号对应,渔民海安的海上故事被收纳其中。“泉州人也有自己的济州岛!”游客蔡小姐感慨,坐在船屋里,吹着海风喝咖啡,“落日晚风中的尽头,你有的是自由”。
闽南古厝改造成咖啡馆
南安大盈溪的在发呆咖啡馆,是自然与怀旧的“共鸣箱”。咖啡馆主理人是“95后”青年何微微,她以“贩卖风景”为理念,将闽南古厝改造成咖啡馆,让油菜花田与稻田成为游客的动态取景框,引得无数游客甘愿为风景买单。在这里,客人们品咖啡,发呆、放空、摆烂,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老房子承载太多人的乡愁,有人说在这里仿佛回到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何微微说。
晋江田洋野咖则深掘闽南厨房的灵魂,将“灶咖”文化演绎为极致体验。“灶咖”之名源自厨房的闽南语,这里以红砖老墙、原生态柴火堆叠、质朴砖石灶台构筑唤醒乡愁的烟火场景。其标志性产品“灶煮咖啡”,柴火气息与咖啡醇香交融。咖啡馆还有芦苇荡中的谈心坑、篝火夜话区等野奢场景,让顾客在采摘互动中触摸土地脉搏。超过90%的游客对野咖的闽南乡村氛围和仪式感给予高度评价,“灶煮咖啡”的独特风味与自然互动体验尤其受到亲子家庭与年轻群体的青睐。
晋江梧林的“村咖群”,则演绎着“新旧共生”的侨村叙事。南洋咖啡铺用红砖瓦顶、花砖铺地还原侨乡风情,一杯南洋咖啡让新加坡游客尝到“家乡味”,也让其他游客触摸到侨民下南洋的岁月。梧林运营方还通过咖啡市集等活动,以“古村咖啡+生活方式社交”为核心,让游客品的不只是咖啡,更是老宅的故事、村落的肌理。
记者采访获悉,“村咖”大多开在离城区不远且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郊地区,可以将乡村的宁静、自然与都市的便利、时尚及地域特色相互融合。
在闽南古厝中享受咖啡香
探索篇
沉浸式文旅,一杯咖啡撬动乡村振兴
吴雅婷分析,“村咖”既为乡村带来了客流与人气,带动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同时也改变了村落客群结构,让乡村游的年轻受众占比从12%跃升至41%。
田洋野咖的客群印证了这一趋势:25—35岁的核心人群占比近半,涵盖年轻家庭、自媒体博主与文艺爱好者。他们被“在田园中享受咖啡”的松弛感所吸引,热衷于咖啡馆融入的亲子研学与在地文化打卡。这种吸引力转化为真实的消费动力,带动了区域的整体客流与关联消费。
这些“村咖”的成功,在于其成为连接现代生活方式与乡土文化的媒介,泉州“村咖”的主理人及项目运营方正致力于探索在地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咖啡香引客、文化味留人”的模式,让“村咖”持续火爆。
在稻田边上的咖啡馆
“贩卖风景是基础,更要贩卖‘不可复制的体验’。”何微微团队坚持“选址即选故事”,她认为,乡村的每一片稻田、每一块老砖,都是独特的IP。南洋咖啡铺主理人蔡灿艺则认为咖啡已是景区不可或缺的业态,从业者应做好创新,“品质为主,价格为辅,避免同质化”。
泉州浮石文旅品牌部钟鸣说,每年八月十六“开渔日”和正月十六妈祖巡境,浮石隐地会邀请城市青年到村里观看开渔仪式、举办开渔音乐派对,并不定时举办主题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以文旅融合丰富游客体验。
“咖啡是媒介,承载乡愁与风光的空间才是核心。”吴雅婷的视角更宏观,她认为,“村咖”应在注重可持续经营、兼顾效益与生态的基础上,创新服务与产品,打磨咖啡品质,结合在地文化特色开发限定品及手作、文创等增值项目,借助空间设计与主题活动,向每一位到访者传递温度。
作为从业者,田洋野咖的主理人深谙“村咖”之于乡村振兴的深层价值。“‘村咖’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轻量化引擎’,它是激活乡村潜能的重要触媒。”这位主理人认为,“村咖”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精准契合城市人群对松弛感和逃离感的强烈追求,因而吸引了城市客流进入乡村,创造多元就业与增收,重塑乡村活力形象。但同时也要警惕“村咖”同质化与可持续挑战,目前部分“村咖”存在“重网红形式、轻文化内涵”和客群淡旺季波动等问题,建议打造多元复合场景,关注运营成本控制和专业人才引进,以“小而美”“精而特”的模式实现长期发展,让咖啡馆从“打卡地”升华为“乡村文化会客厅”,真正实现“一杯咖啡撬动乡村振兴”的目标。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