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人来神往·泉州民俗节”踩街队伍探营之安溪湖头水车阁:源自生产劳作 充满生活情趣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2-05

编者按: 2月15日(正月初六)晚上,泉州市将举办“人来神往·泉州民俗节”,时隔20年重启泉州民俗踩街,届时将有23支非遗民俗队伍参加。参演民俗的来源是什么,有什么看点,目前的排练准备情况如何?从今日起,泉州晚报社将陆续推出相关的探营报道。

湖头水车阁是流行于安溪县湖头镇的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逢民间庙会、重大节日时,湖头水车阁队伍便走街串巷巡游演出,与大家共度节庆,祈愿风调雨顺,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2月15日晚上,湖头水车阁将作为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亮相泉州民俗踩街活动。那么,湖头水车阁有何独特的魅力呢?近日,记者来到彩排现场一探究竟。

昨日下午,队伍在湖头镇慈山学校体育馆进行彩排。

近日,表演队伍在村路排练。

彩排现场

村民队伍紧锣密鼓排练

“前面的队伍稍微慢些,后面的队伍紧跟上去,大家步伐保持一致。”彩排现场,身着鲜艳服饰的巡游队伍聚在一起,紧锣密鼓地彩排预演着,现场锣鼓阵阵、南音袅袅,场面相当喜庆热闹,吸引了附近村民前来观看。

记者看到,一架由6名护车人员、4名小演员组成的水车阁沿着村路缓缓前行。水车阁形如水车、状似台阁,架顶挂有极具民间特色的彩灯、绸带,盖着用来遮风避雨的粉红色缎质布篷。中间是用木制成的两个圆轮,圆轮之间挂着两条小铁链,连着座位。底部是用于推拉或抬起的横杠以及装有4个小车轮的铁架。护车人员一边推着水车阁前行,一边用手拨动圆轮,使得圆轮如同水车一般徐徐转动开来。圆轮之间的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陈三、五娘、益春和李姐,他们面容含笑,手扶铁链,跟随圆轮转动忽高忽低地变换位置。

莲花阁队伍紧随其后,其车架与水车阁相似,但饰有众多彩花,两名扮演陈三、五娘的演员手执花伞站立其间。安溪县湖头镇文艺舞蹈协会总监张灿阳介绍道:“由于单独的水车阁表演过于单调,后人创设了站阁作为配套,最初只有陈三五娘两名演员相对站立,之后又增加了许多彩花元素,因此改称莲花阁。”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车队前方还伴有锣鼓、彩旗等队伍,其中两名丫鬟、状元及夫人身穿高甲戏戏服、双手垂袖走在最前面,之后是锣鼓和彩旗队。

“除了现场看到的水车阁、莲花阁等队伍,正式表演时还会加入一支10人的南音演奏队。”传承人陈叔芳介绍,这些人基本上由本村的村民扮演,其中水车阁小演员的挑选尤为关键。通常要求小演员年龄在5岁左右,体重匀称,以便保持圆轮的平衡稳定。

历史溯源

在劳作中诞生、变革与传承

“湖头水车阁是老百姓辛苦劳作智慧和形象的体现,其由来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张灿阳告诉记者,不同时代的人结合当时的生产劳作方式创造并不断改进了这一娱乐活动形式。湖头水车阁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湖头镇美溪村的“排工”受村民利用水流落差带动石磨加工粮食启发,仿造了一台能转动的圆形磨盘式阁台,并安排4名小演员分别端坐于阁台东西南北4个方向进行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溪村村民李夏、李赖从“车米店”加工粮食的水车汲取灵感,依照水车形状将其改装成水车阁。之后,为了节省劳力、保持稳定,后人又为水车阁配备了小车轮及现代灯光、音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水车阁样式。2007年,湖头水车阁被列入泉州市首批市级非遗目录。

湖头镇后溪村的车队是目前安溪仅存的一支湖头水车阁队伍,其技艺文化传承自湖头镇美溪村。“1992年,我对水车阁等安溪民俗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自己跑去向美溪村的一位阿婆拜师。当时美溪村中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阿婆便把这些技艺一一传授给我。”陈叔芳介绍,她从事这项民俗活动已经30多年了,村里的水车阁队伍是她一手组建起来的。她找人打造了这架水车阁,配齐各种装饰、设备、服装并设计各个演出环节,带着村里人完成一场场巡游演出。“我们平时各自务工务农,只有到了年节时候才会装点一番上街给大家闹上一场,只要大家爱看,我们就愿意一直演下去。”陈叔芳说。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