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泉”因有你】陈琛:天趣极诣 世称“泉州第一通”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3-10-13

人物名片

陈琛:字思献,号紫峰,明代泉州晋江县人。大儒蔡清的高足,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历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淮安税监、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等职。著述等身,被誉为明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入载《明史·儒林》《泉州府志》等。卒后,泉州府为之建专祠崇祀。

陈琛画像

核心提示

明代大儒蔡清极具影响力,且门徒众多。《儒林宗派》录其门人15人,再传弟子3人;而《闽中理学渊源考》所录其门徒及私淑弟子30余人。然而,这么多徒弟当中,学行最著者却非“紫峰先生”陈琛莫属。此人甚至连王慎中、张岳、何乔远等都为之叹服。陈琛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征服这一众名士呢?今天就让我们简要回溯其一生经历吧。

《陈紫峰先生文集》是研究陈琛一生成就的重要文献

闻一知十

于理学融会贯通

“发愤三年,须是不炉不扇;把持一敬,莫教愧影愧衾。”这是陈琛在就学时,题于柱上的一副楹联。他用此联激励自己时刻俯首案牍、宗经苦读。陈琛,字思献,号紫峰,晋江陈埭涵口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出生于一贫寒农家,其天分惊人,5岁就读,7岁与人接谈即应对如流。

年少时,陈琛师从郡城诸葛骏“习举子业”,后又受业于长史、“木斋先生”李聪,参悟圣贤之学。当时李聪号称“精华炜炜,摩荡云霄,比郡诸生多归之,如山之岱焉”,是晋江一带首屈一指的名师,而且跟“虚斋先生”蔡清是至交,这也为后来陈琛拜入虚斋门下埋下伏笔。

陈琛年少时即儒气道风,心净至纯。他可以白天务农,晚上杜门力学。乡间繁重的农活并不能绊住他前行的脚步。对各种经书典籍,陈琛都爱不释手,其子陈敦履、陈敦豫所著《陈紫峰先生年谱》称其“朝夕潜玩”,这说明陈琛虽潜心修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带着“玩”的心境来用功,这让他在理学方面融会贯通,闻一而知十。

弘治十一年(1498年),陈琛以儒士第二名的身份应福建乡试,结果名落孙山。早期在儒业上顺风顺水,如今却被严重“打脸”,换成别人可能一蹶不振。但陈琛心态极佳,甚至赋诗自嘲:“长使心闭涵水月,不妨面上污埃尘”。很显然他对儒业执著的信念不会因科举上的失利而垮塌。

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木斋先生”李聪的牵线搭桥下,25岁的陈琛投入泉州大儒蔡清门下,为自己打开更为广阔的求学治学之路。据说蔡清会收陈琛,是因被其文章新奇的观点所吸引,“观其文嗟异久之”。

放弃仕途

君子进退自有道

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赴任江西督学,请陈琛陪同前往。陈琛在江西期间,不分昼夜研习理学,颇有心得。正德三年(1508年),陈琛32岁的时候,从江西返乡,在泉州府学附近的月台寺(即承天寺)设科讲学。在这年,陈琛完成了泉州明代四大名书之一《四书浅说》的撰写,同时完稿的还有《易经通典》。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称:“(陈琛)归而设科学宫之旁、郡城月台寺,四方从学甚众。”然而,就在这年十二月,恩师蔡清的突然殒没,让陈琛哀恸不已。

承天寺内尚存陈紫峰(陈琛)读书处遗迹

随后,陈琛结庐于紫帽山古元室和小丹邱授徒。陈琛曾赋《登紫帽峰题金粟洞》:“拔地凌空失众丘,雄奇应得数南州。白浮云谷真堪玩,青映吾庐若可收。沧海遥看深处浅,仙坛几见昔人留。亭亭老柏丹崖下,欲挽凭谁借万牛?”此时的陈琛俨然成为蔡清之后的另一面闽南理学旗帜,他的学说及理论对世人影响颇深。名著在手、名望远播,但陈琛却没有志得意满,依旧四处劳碌讲学,浑然忘我。

陈琛曾为金粟洞赋诗

正德五年(1510年)陈琛参加乡试,得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或许是为了再次证明自己,陈琛参加了该年的会试,登会试榜第八名,廷试后成二甲进士。初观兵部政,后授刑部山西司主事,又历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淮安税监、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等职。为官时,陈琛提出革除私弊的主张,如任刑部山西司主事时,他称:“理刑之道,当以诚实恻怛之意为之。审实求生,惟急于致刑辞,则人有不得其死者矣”,认为量刑时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主、客观因素;担任淮安税监时则宣布:“凡小舟不入闸者,悉弛其征”,放宽税赋。然而,这些体恤百姓的做法却遭到官僚集团的反对,于是他对官场心生倦意。

“心里有天堪白日,眼中何地不青山。”有人说,欲望就像地上扫不尽的落叶,会层层盖住你的耐心。陈琛却不是这种人。奔跑在仕途上让他觉得心累,他的心始终还是向往耕耘儒学,造就经典。所以他果断放弃继续为官的念头,选择上疏致仕。几年内,他接连给朝廷上递了好几张可怜巴巴的疏状——《乞改南疏》《乞养病疏》《乞致仕状》……这些疏状正是他欲回归本真所作的呐喊。嘉靖元年(1522年),在多次向朝廷提出乞归请求后,他终于获准致仕返乡。泉州名宦林次崖闻讯后,叹道:“贤人君子,进退自有道,未易以常情测度也。”

陈紫峰纪念馆内的题记碑

关心民瘼

造福乡里受爱戴

回到泉州后,虽然《闽中理学渊源考》称陈琛“村居足迹不入城府,不通达官贵人书问。却扫一室偃仰其中,静观天地万物消长之变,古今兴衰治乱之迹,与夫世俗炎凉向背之态”。实际上在家乡,陈琛也没闲着。嘉靖二年(1523年),47岁的他请建虚斋先生书院;49岁时请修晋江南路;52岁作《论六里陂水利书》,提出六里陂水利工程“竣筑缮治”意见,要求宽免陂夫服役……他南归后,在故里建有书塾,“课子弟学业”。居乡20多年,陈琛“德业举业所造就者甚多”。闲时,陈琛还喜欢在泉州四处吟游,其《端午游东湖看莲有感》诗曰:“大人自有大襟怀,天地尚能容荆棘。熏风南来动莲花,我对东湖春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