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204岁石碑揭秘鹿港郊商传奇 跨越海峡的商道传奇与家国担当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8-11

日茂古厝群

204岁的《重修顺济桥记》石碑,以翔实的记录揭开了尘封的历史:清乾隆丁酉年(1777)至嘉庆庚辰年(1820),始建于宋代的顺济桥多次遭遇洪水而损毁。其间,曾有4次获个人独资修缮吊桥、石版、栏杆等,依次分别为林振嵩、林文时、黄清和、林文猷,第五次(即己卯年,1819)大规模修缮则由王日曜、黄清和、林文猷、陈鸿谟、石焕章倡议捐修,共获百名乡绅商贾(行)踊跃捐资出力。

泉州晚报连续报道引发关注,有读者指出,碑记中提及的捐资者林振嵩与林文时、林文猷为父子关系,祖籍今石狮永宁。近日,记者走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鲤城青龙巷、石狮永宁等追寻发现,林振嵩与儿孙不仅经营着清代台湾鹿港著名郊行日茂行,还曾多次为清政府平叛作出贡献,在史书上留下荣耀事迹。

父子三人接力 捐资修桥传佳话

“父子三人接力捐资修桥,这在当时必是传颂一时的佳话。”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员、永宁古卫城专职讲解员林增典仔细研读经泉州海交馆研究员胡晓伟和泉州晚报记者校核后的碑文,由衷感叹。

碑文清晰记载:乾隆丁酉年(1777),吊桥朽坏,由林振嵩出资“重造”。26年后,嘉庆癸亥年(1803),吊桥毁于洪水,其四子林文时“承造”。至嘉庆己卯年(1819),栏杆遭飓风损毁,五子林文猷“伐石修整”。林文猷修缮时发现桥墩严重倾斜开裂,遂与王日曜、黄清和等人发起更大规模的捐修。林文猷一人独捐250银圆,占此次总捐资款的近八分之一。

“从林振嵩到林文猷,父子三人跨越42载接力修桥,充分印证了林振嵩家族急公好义、造福桑梓的深厚传统。”林增典表示。

两岸对渡商贸繁荣 日茂行迅速崛起

在石狮永宁“大夫第”老宅,林振嵩六世孙林贵瑜、七世孙林英杰、林英辉等族人向记者展示了二三十年前修撰的家谱,清晰记载着家族传承脉络。

据族人介绍,先祖林振嵩(1731—1798)生于永宁西门外,育有七子一女。清乾隆三十年(1765),林振嵩渡海赴台经商,于鹿港创立日茂行。乾隆四十九年(1784),鹿港成为官方指定与泉州蚶江对渡的正式港口,两岸商贸空前繁荣。日茂行迅速崛起,成为“泉郊”(清代闽台地区重要的贸易商团组织)中规模最大的商行,主营米、糖、樟脑、布匹、中药材等货品。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振嵩回家养老,三子林元品接掌日茂行。林元品(1757—1826),又名文浚,字金伯,号渊岩,幼年随母亲在永宁祖家,成年后赴台。林元品精于商贸,在经营上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和开拓。

获得盐业专营权 商行成为两地首富

盐业专营权的获得,使日茂行如虎添翼。自乾隆至道光年间,林振嵩家族成为鹿港及永宁两地首富。

林增典认为,盐业作为国家专营项目,林振嵩家族能获此特权,足见其家族地位显赫,与官方关系密切。在林增典看来,这或许与林振嵩父子助力平乱有功有关。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收录于《泉州名人故居》(政协泉州市委员会主编)的《林元品故居》一文,作者郑天应、李显扬先生对这段历史考究详尽。

原来,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爆发林爽文之乱,鹿港、彰化首当其冲,全台震动。数月后,清政府命提督任承恩率兵渡台讨伐。林振嵩父子十分关心时局,“时振嵩率男文会、文浚及侄文凑,已倡议恢复鹿港。任公虑军需未继,振嵩即倾赀助饷,共白金伍千。又自备糗粮,招募义勇,随军前导”,后因论功封赏,“振父子三人皆以监生加六品职,惟侄文凑愿就武职,以千总实缺用”。

此外,林元品对地方公益亦慷慨捐输,在鹿港、彰化一带声望高。嘉庆十四年,海盗蔡牵剽掠沿海,林元品“救治难民以万计”,清廷特颁旨“加四品职衔”。嘉庆十五年至二十年,他倡议造彰化县城,单独负责东门。与此同时,捐建彰化县仓北段,并监造定军山寨。嘉庆十九至二十年,他任总理带头捐银重修鹿港圣母宫(旧祖宫)。嘉庆十九至二十一年,参加重修台南魁星楼;嘉庆二十一年,率郊商殷户平粜施粥,救济饥民,“全活者以万计”;同年,负责建造彰化县东门文昌帝君祠。嘉庆二十三年,捐建彰化县教谕署;同年又捐银参加重兴鹿港敬义园。

日茂古厝群诉荣光 “大夫第”藏圣旨

记者探访的永宁“大夫第”,坐落于林氏宗祠旁,建于清嘉庆年间。虽历经沧桑,前围墙倒塌,部分石埕曾改建店面(现已拆除,建材堆积原地),但古宅风韵犹存。

这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占地500余平方米,格局恢宏:门庭高昂,两侧耳房,内设石铺天井。厅堂前精雕细琢的木刻窗屏,四季花草浮雕点缀其间,古雅别致。林英杰指向厅堂顶梁介绍:“此处原悬‘奉天诰命’圣旨盒,内藏嘉庆皇帝因林元品‘克襄王事’之功,诰封其父、祖为‘奉直大夫’的汉满文圣旨两卷。”后人为妥善保护,已将圣旨请下珍藏,至今被“日茂”后裔奉若至宝。

据说在台湾鹿港也有这样一座“大夫第”,也存有这样两道圣旨。海峡两岸这两座“大夫第”均为林元品所建。这两卷圣旨系嘉庆皇帝因林元品“克襄王事”,封赠其父亲及祖父为“奉直大夫”的两通制诰。

距“大夫第”仅百米之遥,便是规模宏大的“日茂”古厝群。林英杰等人介绍,这片建筑群原有七大座,林振嵩七子各居其一。岁月流转,部分已毁,但现存的古大厝结构宏伟,气势不凡,无声诉说着昔日豪门望族的辉煌。

古厝群旁还曾有一座附属建筑——“莺山书院”(俗称“大书房”)。林贵瑜感慨:“这是日茂子弟的启蒙专门场所,足见先祖对教育的重视。”

在顺济桥遗址附近的鲤城区青龙巷53号,记者看到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厝“清朝总兵林拔瑞故居”。在家的林伯伯说,听长辈说他们是石狮永宁林氏,在此当官或经商,清代时有人做了台湾总兵。家中至今保留一块牌匾,匾正中上书两个大字——“亚元”,左侧小书“道光辛巳科中式举人……林廷凤立”,右侧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

令林家后人抱憾的是,因族谱于特殊时期烧毁,并不清楚“林拔瑞”是否就是林振嵩“愿就武职,以千总实缺用”的侄儿林文凑。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