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内容

古福村:从无到有的家具卖场传奇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5-07-05

店员正在向顾客介绍家具。

一个村,一条千米街,自发形成汇集30多家大大小小的家具卖场——这个村叫古福村,在晋江池店镇。

走进古福村,就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木屑香。这气息,来自上世纪70年代古福老匠人手中一只只浑圆的木桶。曾几何时,古福人挑担叫卖、修复木桶的身影,曾出现在泉州大小乡野。上世纪80年代,古福老匠人的巧思“撞”上铁件,催生了席卷全国的折叠桌椅。小小古福,悄然织就一张密度惊人的折叠桌椅产业链网。

时光流转,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古福家具一条街时,卷帘门依次拉起,露出的已不再是昔日堆积的折叠桌椅,而是各式现代家具的优雅弧线、头等舱沙发的现代简约设计。数十个国际国内家居品牌入驻其中,现代大型家居卖场的体验即视感扑面而来。

近日,记者走进古福村,探访这个历经四十载光阴、昔日“叮当作响”的折叠桌椅王国,眼下正在经历着的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从无到有的草根突围

古福村位于晋江市池店镇中部,泉安路以东、凤池路以南。两条直通泉州的晋北交通要道,对古福村呈半包裹之势。虽然自古农业资源稀少,但古福村也尽得交通之利。

据记载,古福村最早是许氏聚居地,因为居民户数大约是“一甲”,故名“许甲”。后来,村民根据闽南语的谐音,将“许甲”雅化改为“古福”。这个村名,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地名信息,还寓意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说起古福村的家具市场,还得从一只木桶说起。

农耕年代,木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劳作离不开的物件。勤劳的古福人长久以来便有制作木桶的传统,村里也有一批木匠师傅,他们买来各色木材,打造出洗脸的木盆、浇地的木桶、养鸡的木槽、屯粮的粮桶,然后,挑着担子到泉州各地区去售卖和修补木桶。

采访一开始,古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东就拿来两只木桶向记者展示。这是两只刷清漆的纯色小圆木桶,每只木桶由十余片窄长木板围合而成,板与板间接缝严实,桶腰箍扎着一圈竹篾,木桶轻巧密实,滴水不漏,任谁看了都要感叹一句“技艺精湛”。

很长时间以来,制作和修补木桶,就是古福村民的主要营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塑料桶出现,村里的木桶瞬间就没了销路。” 杨志东回忆,与轻便耐用的塑料桶相比,笨重的木桶自然被市场摒弃,村里的木匠也渐渐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但被改革开放浪潮拍醒的古福人,并没有沉沦于木桶市场的没落中,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商机。

至今,杨志东等年长的村民回忆起第一把折叠椅走进古福村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时,技艺精湛的木匠将铁管、螺丝与蝴蝶铰链等构件嫁接到木板上,由此催生了古福村第一代“爆款”家具:便携、结实、价格亲民的折叠桌、折叠椅。

“古福村只是一个200来户、不足千人的小村,鼎盛时期有七八十户人家日夜赶工制作折叠桌椅。每天,村里能听到大货车和机床的轰鸣声。”杨志东回忆。当年,不出木材、不产铁件的古福村,却俨然是折叠桌椅生产专业村。村民从外地购进原材料,有的专门生产桌面椅面板材,有的专门制作铁艺构件,铁管、螺丝、铰链等,一张简简单单的折叠桌椅,自然而然就把全村切分出若干个生产专业户,大家分工协作,共奔前程。每天,一辆辆满载折叠桌椅的大货车驶出古福,驶上泉安路,驶向全省,乃至全国。

虽然折叠桌椅畅销全国,但古福村民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他们在木质折叠椅的基础上,先后造出了钢折叠椅、软织布折叠椅、皮革面折叠椅等产品。持续的创新和过硬的质量,让古福折叠椅在市场上赢得全国客商一片喝彩,在数次全国性展销会上大放异彩,产品甚至远渡重洋。

正是在这期间,古福村的舒华、菲莉、冠达星等一批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通过折叠桌椅这一单品实现了企业大跨步发展。杨志东不无自豪地说,“现在菲莉一年还要生产几百万张折叠椅,全部都出口美国。”

家具专业市场的蓬勃生长

古福村折叠桌椅的销量“狂飙”,也将古福人的视野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1989年,村中能人张维春在将折叠椅运送至广东售卖时,偶然嗅到了更大的商机。“当时广东有很多家具,我在晋江见都没有见过,就想着‘为什么不买些回去,看看能不能卖出去’。”说干就干,张维春押上全部身家,花了三万多元,将一车玻璃茶几从湛江颠簸了24小时运回了古福村。

回到晋江后,张维春便以薄利将茶几批发出去。不料,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在张维春的带动下,古福家具售卖的热潮瞬间被点燃。古福人纷纷到广州、湛江、顺德等地批发各种小家具回来,以村为中心往泉州和晋江各镇批发。

“当时,泉州、晋江没有大型家具卖场,每家店两三天就要批发走一车家具。”在张维春的记忆中,当年的家具批发的节奏是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的。他一个月至少跑三趟广州,24小时押车返回晋江,其间除吃饭外几乎不停歇,只想尽快把货运到晋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茶几等小件家具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时,由古福家具卖场老板组成的家具采购团,开始穿梭于广州、深圳等家具展。深谙市场需求的老板们在家具展上看、选、买,将沙发、床、柜等大件、时新的家具,搬回晋江售卖。

随着市场不断做大,古福家具聚集效应开始放大。镇村两级因势利导,于1994年规划建成古福工业区,即沿村主干道两侧规划了几十幢家具卖场,每幢占地面积430平方米,每处卖场均由村民自行投资建设。就这样,这个并不出产一片木材一个螺丝的晋江小村庄,自发形成了一个由三十多家家具卖场连缀而成的“古福家具市场”,并一跃成为晋江乃至泉州的“家具中心”,继续着其“疯狂且辉煌”的生长之路。

巅峰时期,古福家具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轻松过亿。不仅泉州地区的顾客会自发来选购批发家具,厦门、福州等地也有客商来古福购买批发家具,古福家具甚至随着古福人的脚步远涉菲律宾、南非等国。“可以说,当年古福家具市场名动全省。”杨志东说。

转型阵痛与韧性生长

然而,自2020年前后起,古福家具中心遭受了来自市场和电商的双重冲击。

采访正值工作日,时至中午,记者在古福家具市场内逛了几百米,前来购买家具的顾客寥寥无几。随机走进几家卖场,也是只见店员、难见买家。有些店内,成堆的家具配件直接堆放在展厅里,并不担心影响前来挑选的顾客,因为“没人”。

“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从2019年开始确实生意日益下滑,很多卖场把营业场所从7层楼缩减至5层楼,甚至缩减到3层楼。”杨志东坦言。

在杨志东看来,电商低价冲击、房地产需求降温是古福家具市场式微最主要的原因,很多家具电商采取低价策略,但是门店的售后保修等成本却无法压缩。为了“活下去”,许多卖场退守为“夫妻店”:妻子看店,丈夫身兼送货员与安装工。

其实,依赖“自然生长”的古福模式将走下坡路,古福村早有预料。村中曾两度力推家具行业协会成立,以期所有商家抱团取暖,但却因种种原因而两度“难产”。

虽然行业低迷,但古福家具市场的草根韧性并未泯灭。近期,诚盛家具逆势将卖场扩张至1.8万平方米,在引入芝华士、左右等国内多家知名家具品牌的基础上,再次引进其他家具品牌,将卖场打造成专业家居体验馆。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迎难而上。现在的转变就是从低端销售向品牌化、体验式服务的艰难跃迁。”诚盛卖场负责人带着记者在偌大的家具展厅中参观。他说:“以前的顾客看东西便宜就行,觉得好看就买;现在则更想要感受品质和服务。古福的家具市场到了必须换个活法的时候。”

可喜的是,古福家具市场的痛与变,池店镇党委政府都看在眼里。池店镇为古福村制定了“焕新前行”计划。一方面,鼓励古福村有条件的家具企业积极参与“国补”活动,推动家居消费市场的升级,让消费者在获得实实在在优惠的同时,加快企业自身“换血”“供血”;另一方面,鼓励古福村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 30多家家具卖场紧密“捆绑”共同发力,实现共享共进共赢。

40多年弹指一挥,古福村家具市场发展的年轮里,镌刻着晋江人“敢拼会赢”的血性,也刻满了“草根”最真实的纹路:这个“从无到有”的家具传奇,仍在时代浪潮中倔强延伸——它的未来故事,远未到终章。

来 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