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泉州推动非遗进驻校园 播下传承种子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24-02-19

近年来,泉州市持续不断完善校园非遗传承体系,学校多措并举大力推动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的学子。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得到增强。

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学生展示瓷板画

泉州市临海小学蟳埔女头饰制作班的学员们正在学习簪花

高甲戏走进永春一中

课本剧融入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晋光小学德育主任蔡颖介绍,学校长期重视并持续开展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从2018年开始,老师们将闽南童谣、泉州地方故事融入课本剧创作。2018年,课本剧《礼让成巷》荣获泉州市中小学艺术节戏剧比赛一等奖。2023年,以德化窑瓷塑的代表人物何朝宗为原型创作的课本剧《匠心童缘》,获得泉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课本剧专场第一名。

今年年初,泉州市晋光小学创作的闽南童谣节目《文游古城》受邀赴厦门参加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颁奖仪式暨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同学们用动人的闽南乡音传递文明旅游新风尚,表演落落大方,赢得台下阵阵掌声。该作品还荣获第六届海峡两岸(泉州)闽南童谣大赛集体项目小学组第一名。作品从一次快乐的春游活动拉开序幕,讲述了老师带领学生畅游泉州世遗点时发生的一系列趣事,节目中还融入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元素。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闽南语的兴趣,学校今年将筹备成立闽南语社团,营造闽南语学习氛围。

“簪花围”走进小学课堂

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是蟳埔鲜活靓丽的时尚名片,“簪花围”作为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市临海小学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为传承蟳埔民俗文化,学校开展“蟳埔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有多年,“簪花围”是其中一项。依托渔村文化,学校开设蟳埔女头饰制作班,让学生们了解“簪花围”文化的同时,也亲身体验簪花的过程。一支簪子和一根头绳就能把头发盘在脑后,这让不少学生很是佩服;簪花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学校老师黄锦瑜介绍,在蟳埔女头饰制作班里,学生不仅感受到“簪花围”的造型美和色彩美,对于本地学生来说,还加深了对祖祖辈辈生活地域的蟳埔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也成为学校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了解泉州的一种方式。学生们感叹:“每个星期,我最期待蟳埔女头饰制作课堂了。因为那会儿的我犹如花仙子,置身花海中。”

戏曲古韵中品味经典

永春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永春一中将永春特色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让非遗进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

永春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小书介绍,学校在每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节”与“读书月”中,开展非遗传承讲堂、非遗创作演示、非遗保护成果展示。邀请永春漆篮传承人郭金镖老师开设《漆篮人生》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漆篮的种类和发展历程;邀请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方碧双女士带来纸织画的编织机,现场为学生们表演纸织画的编织技艺;邀请永春县南音社的陈月莹等老师对学生进行南音知识的普及;邀请永春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吴永沅等老师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与戏曲亲密接触;邀请永春白鹤拳研究院郑绥院先生讲解白鹤拳发展史,教授白鹤拳法。

学校还将永春非遗搬进美术课堂。《黑白世界》一课,让学生尝试用版画形式表现漆篮之美。在《笔墨千秋》的国画相关知识教学中,把纸织画和国画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让学生用纸织画的形式进行国画创作。

瓷板画中体验匠心

瓷板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德化瓷都文化的重要体现。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位于德化县龙浔镇宝美村,20世纪90年代,此地因为陶瓷业的繁荣,曾被称为“德化第一村”,区域内有屈斗宫古窑址与供奉着德化陶瓷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窑坊公”林炳的祖龙宫。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学校挖掘陶瓷本地资源开展瓷板画校本课程。

该校校长陈文彬介绍,瓷板画校本课程开设已久并贯穿各个年段,由美术老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教学。学生们要一边对照着精心设计的纸质图画,一边拿着铅笔轻轻地在瓷板上扫动,画出图画的轮廓,在瓷板上绘制线稿。独立设计、画底稿、上颜色,学生们亲身参与每一件作品的诞生过程,从中感受中国陶瓷的文化魅力,感受工匠精神。陶艺是德化的特色,学校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在陶瓷厂工作,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校瓷板画作品多次在县陶艺大赛中获奖。

责任编辑:苏慧敏

延伸阅读